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3. 從古遺存中所見的中國樂器看中國音樂史的發展輪廓 – 趙渢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from the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found inarchaeology sites (abstract) – Zhao Feng

從古遺存中所見的中國樂器看中國音樂史的發展輪廓 – 趙渢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from the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found inarchaeology sites (abstract) – Zhao Feng (一) 在中國大陸上,一般認為,大約在一百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生息繁衍(元謀原人有人鑒定為一百七十萬年以前的原人,有人認為只有九十萬年左右)。 一九五四年在山西省發現的距今十萬年左右的丁村人,已經使用一種稱之為「飛石索」的狩獵工具,這種工具可能就是後來演變為「石塤」的樂器。這種石塤大體上有三種類型:梨形的、筒形的和魚形的。後來發現有用獸骨做成筒形的骨哨,最初發現的骨哨是河姆渡文化 的遺址,但是這些骨哨是樂器或是狩獵工具還不能確定。一九七九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十幾隻比河姆渡骨哨更為完善的樂器——賈湖骨笛。這種骨笛已經和文獻上有記載的箎基本一致。這個骨笛除吹孔外已經有七個音孔,而且每個音孔都有明顯的開孔的橫線,證明在製作時經過了一定的計算,特別是第七個音孔之上還鑿了一小孔,大約是為校正第七音孔所發的音而開鑿的。這個骨笛是殉葬品,在一個墓穴內共有兩隻,一隻破裂,一隻完好,考古學家認為,這是賈湖一期文化遺存,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資料,賈湖一期文化距今已有七千九百二十年,前後差誤修正為一百五十年(樹輪校正為距今七千七百三十七年,前後差誤修正為一百二十八年)。經測音鑒定:筒音為#F5+44,第七音孔為A5+8,第六音孔為B5-25,第五音孔為C6+24,第四音孔為D6+16,第三音孔為E6+16,第二音孔為G6-40,第一音孔為#A6-42(骨笛全長二十二點二公分)。據此,這個骨笛已經可以奏出中國古代傳統的下徵調五聲和七聲音階,也可奏出清商六聲音階。這雖然只是一個孤例,但也可以證明在仰韶文化之前還存在著一種古文化。這個文化分佈於淮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最北達到河南的東南部。最南達到安徽的中部,歷史學家考證,這裏是中國古代東夷集團的勢力範圍。文獻記載這是中國古傳說中太昊氏活動的地方(傳說中的太昊氏的墳墓稱之為太昊陵,就在這個地區的今河南省淮陽縣)。考古學家認為,賈湖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有著密切關係,大汶口文化距今約六千年,但

6. 漫談古琴 – 查阜西
Causerie on Guqin – Zha Fuxi

漫談古琴 查阜西 一、古琴的形式 許多人對於稱為七弦琴的古琴都是不很陌生的。不僅在小說和戲劇裏時常看到俞伯牙鍾子期的友好及司馬相如卓文君的結婚和古琴的關係的故事,而且時常可以在陳列室、古董市上看到古琴實物。約兩千年前古琴就在民間發展著;約三百年前,古琴曾經被用來作為一種曲藝或是說唱音樂的伴奏樂器。之後,仍然有很多人欣賞著古琴;到現在全國各地還有好幾百人會演奏古琴。古琴曲曾是多數人所欣賞的音樂。 我們有材料可以說明它是我國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文化遺產。它有一千四百年以來不斷的傳譜,並且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歷代的一些可貴的旋律,保存在九十種以上的巨帙琴譜之中。在已往它被人民愛好以致產生了不少關於它的神話,因此它應該得到重視和適當的發展。 古琴的形制具有顯明的民族特點。它是以它那兩寸來厚六寸多寬四尺多長的全身充作共鳴器的。一般弦樂器的指板是不到樂器本身十分之一寬的另一條狹窄的小板片或木柱,而古琴的指板,卻是那四寸寬三尺多長的全弦面。一般弦樂器的軫足是在演奏人的左手上方,而古琴的軫足是在演奏人的右手下方。除豎箜篌受體制的限制外,一般弦樂器的低音弦是在演奏人的裏方,古琴弦長相同,並無體制限制,而它的低音弦卻在演奏人的外方。一般弦樂器的共鳴器是面平背穹,而古琴是面穹背平。一般弦樂器的共鳴孔是在樂器的正面,而古琴是在樂器的反面。一般弦樂器的音位不是標的三分損益律就是標的平均律,而古琴標的是純律。一般弦樂器的定弦立調有正無側(有規律),而古琴常有側調(三十九個側調均衝破了規律)。 在音樂史上有些人傾向說歐亞大陸文化較高民族的弦樂器同源,這是以一般弦樂器形制大都統一的事實作為重要的根據的。但是上面所列舉古琴形制的獨特而且相反的形式,卻否定了這種統一。這就可能允許我們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是否長江或黃河中下游兩岸民族可能在古代創造過另一種體系的音樂文化呢?看了楚文物展覽中的楚國弦樂器,再綜合多種秦漢金石上的古琴形制,現在的古琴顯然就是楚漢弦樂發展而成的,那末許愼說琴的形象琴也就有了問題了。許愼的材料有些是亂的,我們至少可以說,象形的琴不是「五弦,周加二弦」的琴。我們固然也要承認同源於巴比倫的琴,可能在漢以前也到過中國,但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的古琴是另有來源的。 二、古琴是一直流行在民間的 根據秦漢以前歷史上記載下來的詩歌和文獻所提到的和出土的器物、畫像所對證的琴,它的形制在漢代以前很亂,的確還不完

7. 古琴的哲學 – 饒宗頤
Philosophy of Qin – Rao Zhong-yi

古琴的哲學 – 饒宗頤 (Philosophy of Qin – Rao Zhong-yi) 本文所欲講的,並不是從下面來論琴,像琴律、琴譜、彈琴的指法等等,而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古琴和中國哲學的關系,可說是「扣期兩端」。中國人好言道器相融,琴是器,哲學是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我就是打算從「琴」到「道」這一點的關系來談談。過去一般文人的老調兒是「文以載道」,其實琴亦是載道的東西。可是這裏所論的「琴道」,並不是如高羅佩(Van Gu-lik)所謂「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他所謂「道」,其實只不過是方法而已。「琴道」是很廣大的。琴之為道,與儒、釋、道三教都有密切關聯。我們將從這方面加以探討。   琴與古代士之日常生活 古琴這種樂器,在古代是士階層經常拿來作修養用的。《禮記·曲禮》下:「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可見春秋時每個士人都有可能有琴,而且日常生活不能離開了它。故《詩經》說:「琴瑟在禦,莫不靜好。」(《緇衣》)《曲禮》上又說:「先生書策,琴瑟在前。」《荀子·樂論》:「君子以鐘鼓道誌,以琴瑟樂心。」應劭《風俗通·聲音篇》雲:「君子所常禦者,琴最親密;不離於身,非必陳設於宗廟。……雖在窮閭陋巷,深山幽谷,猶不失琴。以為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閑居則為從容以致思焉。」琴瑟可以「樂心」,正因其能「感人的善心,使人從容以至思」。應劭這一段話,無異即是旬卿的註腳。郭茂倩《樂府詩集·琴曲歌詞》雲:「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淫者也,故君子無故不去其身。」足以證明琴是極有幫助於修身之功用的。 鼓琴與鳴廉 為什麽君子不能離開弦樂器的琴瑟呢?《樂記》曾區別各種樂器金石絲竹革木各有不同的意義: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罄,罄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罄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誌,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誌義之臣。 據《淮南子》所說,西漢初年,彈琴的指法,已相當復雜。《修務訓》雲: 今夫盲者,目不能別畫夜,分黑白,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 …… 琴或報刺、枉橈,闊解漏越。而稱以楚壯之琴,側室(高誘註或作「廟堂」)爭鼓之。……山桐之琴,澗梓之腹,雖鳴廉隅,修菅唐牙。(高註:「言其鳴音聲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