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小合奏樂曲介紹3 - Ensemble Programme Notes3

《小桃紅》

《小桃紅》是根據古調《大梳妝》改編而成,嘗用於粵戲中作過場,亦有配合女子梳妝時用,如《呂布窺妝》中就用此曲;沈允升所編之粵樂書譜認為是古人喪禮時所奏之樂。

《鳥投林》

《鳥投林》,創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作者易劍泉以豐富的藝術想像力,描繪出夕陽西下百鳥還巢之喧鬧情景。原本用京胡演奏,早期以“叫子”(陶瓷小鳥灌水吹奏)模擬鳥聲段,後來演奏家改用粵胡演奏,以高把位滑奏鳥聲,效果更為理想,而且可自由發揮,至今已成為粵胡獨奏之熱門樂曲。

《慢六板》

《慢六板》,是由流行全國的《八板》、《八譜》江南化後的《六板》所改編而成。江南絲竹用《六板》改編的樂曲有四首:《花六板》、《花花六板》、《中花六板》和《慢六板》,人們習稱這五種《六板》為 “五世同堂” 。《慢六板》長度最長,加花最多,是在《花花六板》基礎上加花而成,故又名《七眼板》或《暗七眼》,雖加花較繁,益顯加花技術,是一首優雅細致的絲竹樂曲。

《霓裳曲》

絲竹樂《霓裳曲》,又名《月兒高》,最早流行在杭州民間,曾與《燈月交輝》、《高山流水》合稱杭州三大名曲。《霓裳曲》曲調優美幽雅,節拍舒緩鮮明,有古典舞曲之風。是描寫太空中的明月自東昇到西沉的整個過程,展現幻想中的嫦娥仙子在月宮裡舒展寬袖翩翩起舞,梭織彩錦等載歌載舞、如詩如畫的優美情景。

《下漁舟》 

《下漁舟》見廣東南音木魚書《太子下漁舟》,但此曲未必切合內容。王維的著名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似更能表達曲意。樂曲是用廣東竹製小喉管演奏,另有一番情趣。


The catalogue of Guangdong comic dialogue includes a title of The Prince Going to the Fishing Boat which may not be with the same content of the houguan piece. The Tang dynasty poet WANG Wei had a famous poem in which were two phrases: “the noisy bamboo turns over to the ladies, the lotus moves the fishing boat” which could expressed more meaningful. This piece is performed with the Guangdong small houguan and has much more feelings.

《大漠魂》 

  《大漠魂》的作者在1996年初春,由北京赴內蒙古錫林浩特,當飛機飛越燕山山脈黃土高原後,眼底下突然間竟是那一望無際鵝黃色的草原大地,罕見而壯觀。下機後才發現那遍地的鵝黃是由成千上萬根的桔草杆子組成的。那些枯草杆子好像無根似的浮在那灰黃色的沙丘上,在清冷的寒風中搖曳著,像波浪般的清麗和淒美,這種景象是如此的陌生與奇特。但當接待的蒙古朋友為我獻上馬奶酒和哈達絲巾時,才恍然的醒過來,啊!這就是那傳奇中的蒙古草原哪!頓時我彷彿又回到那遙遠的記憶中,似乎歲月又開始重新算起,這是一個另外的世界。
  記得1984年,到新疆研究木卡姆大曲的田野工作時,到過吐魯番、高昌、交河及西遊記中的火焰山等地,其中多處雖已成為歷史的廢墟,可是腦海中還是不時的泛起絲綢之路的幻景,仔細觀察這一帶曠野中的枯木亂石,說甚麼也不敢相信,這裡曾經是古代歐亞文化交匯的管道之一,有多少千秋萬世的英雄事蹟與史詩,像烈日下的飛石奔馳在歷史的隧道中。這次造訪錫林浩特,又再一次將我凍結在歷史的曠野中,遙想當年蓋世英雄成吉思汗的千軍萬馬就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茁壯縱橫四海、攻城掠志、所向無敵。當我遠望那江海般的枯草,聆聽草原寂靜的風聲,不禁低吟著“Once Upon A Time"。
  “大漠魂”確實是蒙古給我的靈感,一種空曠的情趣,英國管幽思連綿的旋律,孤獨的敘述著那亙古草原大漠的故事,不時的聽到遠處的鼓聲,是有人在舞蹈?或是勝利的鼓樂聲?這裡沒有悲與歡,只有風中的寂靜和輪迴了幾個世紀的塵土吧!

《旱天雷》 

 《旱天雷》乃二十世紀初,清末粵樂家嚴老烈根據傳統樂曲《三寶佛》其中一段《三汲浪》改編而成此曲。改編後的樂曲原為揚琴曲,旋律生動活潑、朝氣勃勃,以旱天的雷聲暗示甘露將臨,表達在困境中的人們祈望美好的未來而奮發向上。及後該曲被改編為合奏曲,歷經各個時期而有不同發展。

《昭君怨》 

  《昭君怨》的創作年代不可考,但最晚在清未以前已經出現此曲。漢元帝時,單于南侵,朝廷不敵外患,遂用毛延壽之計,將昭君(王嬙)出塞和親。曲調寫昭君和番的悲哀情懷。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優秀粵樂名曲。

《楊翠喜》 

《楊翠喜》描述清末天津有著名藝伎楊翠喜,因涉與皇族親屬有風化案,一時間傳聞甚廣,北洋畫報等媒介均有報導,天津廣東音樂會因此亦籌排「楊翠喜」之粵劇,以湊熱鬧,惟遭當局反對而未能上演,但其劇曲已創作完成,該會遂將之作為譜子演奏。尹自重等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應邀赴天津演出,南返時帶回此曲,其後流傳就廣泛起來,成為經典名曲。
Cantonese music YANG Cui-xi describes that famous Tianjin prostitute YANG Cui-xi became more and more famous because she h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mpire’s relatives. Media such as Bei Yang Pictorial reported it. And Guangdong music Institute in Tianjin rehearsed an opera called YANG Cui-xi to reflected it. But the government reject to came it on. The score had been accomplished and the institute performed it. When YIN Zi-zhong went to act in Tianjin in 1920s, he brought the score back, and made it popular as a classical music.

《潮林道》 

  「潮林道」是蒙古潮爾(Chaar)[註一]音樂的一種和聲唱法,是蒙古傳統音樂中非常特殊的一種風格。
  它包括獨唱或合唱的主旋律,並以倍低音(可以比中央C低二個八度)作持續基音的伴奏,同時並以雙聲唱法的胡麥(Hoomii)[註二]迴旋於基音上方的原始泛音旋律。潮爾與胡麥確實是中亞地區的一種古老聲樂表現手法,至今,我們知道這種音樂亦是世界僅有。
  潮林道是蒙古族的讚歌,多半歌頌歷史英雄、四季、山川及古老傳說。當我第一次聽到這音樂時,頓時感到一種心靈深處的悸動,無端地浸潤在我那半個滿洲人遠祖的輪迴中,不時的意識到800年前的世界傳奇人物成吉思汗。
  潮林道是一種有和聲伴奏的古代聖歌。世上的單音,都是由高低不同泛音的組合,愈低況的單音其泛音組合也更突出,因此聲樂的潮爾,都以低音為主。值得一提的是潮爾這種泛音和聲組合之運用,也許出現在西方中古音樂的奧甘濃(Organum)之前,即是說蒙古帝國的擴大將歐亞文化雜交的結果,西方14世紀的原始和聲體系是否受到蒙古潮爾的影響?這是我在接觸蒙古潮爾音樂的和聲唱法後的一種假設,甚至是一種直覺。當然,到目前為止這僅僅只是一種科幻式的幻想,沒有任何考據的總結。
  這首樂曲是借用了“聖主成吉思汗”中的一句為“樂引子”的再創作。除了合成音樂的神秘,後段並配合了合成打擊樂為伴奏。我經常體會到當古代與現代結合在一起時,可以碰撞出一種潛意識的深層心理張力,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的“爽”,如浴春風,像沙漠中的豪雨,實在是夠勁啊!

《紅柳謠》 

  紅柳樹是中國西北地方沙漠中常見的一種植物,荒野中的紅柳是一片絢麗如朝霞的紅,她有著堅強的生命力。其實人在荒野中也會變得比較剛強、堅韌且幽默。這首曲子帶有一點童性、活潑,也充滿著活力。

《花間蝶》 

  何大儍於一九三零年代初創作了《花間蝶》及《柳底鶯》兩曲,同時發表並收錄在百代唱片,後因唱片公司誤將二曲內容與曲名互掉,一直訛用至今。此次收錄之《花間蝶》實為《柳底鶯》原作,曲調華麗流暢,有如粉蝶鶯歌飛舞花間。

《苦豆草》 

  《苦豆草》的作者和幾個人在零下15度的嚴寒天氣中,漫步在沙漠上,迎嚮我們的是鋪天蓋地的朔風冰雪,眼前是一大片黃土地和高低不平所呈現出的皚皚白雪。突然,我發現在地上隱隱約約的有些小草,我叫了起來。在這麼酷寒的嚴冬沙漠上怎麼可能有綠色植物呢?每個人都感到很驚訝,這時嚮導朋友解釋:這是沙漠中特有的苦豆草,它的生命力極強,四季常青。柔弱的苦豆草是沙漠中的生命之光,可貴的鮮綠生命給多少來往的過客帶來過希望與驚喜,烈日的吞噬、冰雪的摧殘都不能使這堅韌的綠消失,最終在萬物復生的春天散發出清麗的芬芳。
  我發現我的鼻子竟有點酸,不知是因寒冷,還是因為這在寒風中把頭搖一搖始終挺著腰不屈服的小草,“荒漠上的苦豆草,總也忘不了”正是我現在真實的感受。

《連環扣》 

  《連環扣》是二十世紀初,清末粵樂名家嚴老烈擅長揚琴,運用右竹擊重音加花、加快速度等新技巧,將淒怨哀傷之古曲《寡婦訴冤》改編為充滿興奮情緒、活潑流暢的新曲《連環扣》。改編後旋律連綿相啣,一氣呵成,似環環相扣,喻民眾團結、聯合之意。改編者嚴老烈原名嚴興堂,清末時人,時有康南海、梁任公等倡新學,嚴氏受其影響至深。因時勢關係,嚴氏只能將其志隱喻於作品中,並取時下之器樂曲名,修飾假借,如改《扣連環》為《連環扣》以喻人們手扣手、心連心,團結起來之意;以《到春來》比作春天來到,過去的苦難日子快將結束;《旱天雷》猶如旱天中的一聲巨雷,表示革命已屆爆發之時;又將《倒垂蓮》之曲名假借為《倒垂簾》,寓意腐敗的垂簾聽政的大清皇朝即將被推倒。這些作品並非如含詞的歌曲可以直接諷刺時政,只能以純器樂曲的抽象形態來抒發激情。當時廣東的革命維新情緒可謂非常高漲,但礙於時局敏感,為免文字冤獄,只能隱喻其事,其作品的解說因無文獻佐證,也就只可從當時的政治環境來作推論。

《關山月》 

  《關山月》在漢代橫吹曲中已有記載。《樂府解題》曰:「《關山月》傷離別也。」原詞曲均不傳。明末時魏之瑛於日本刊行《魏氏樂譜》,其中收有《關山月》一曲,並填以李白的詞。琴曲《關山月》產生的年代很晚,是取材於山東民歌《罵情人》,與橫吹曲完全異趣;音調與《魏氏樂譜》也不同,而調式和氣韻則相近,但無歌詞。50年代初,夏一峰、楊蔭瀏等將李白的歌詞重新配入歌唱,並得以流傳。據現存資料考證,琴曲《關山月》最早見於《龍吟館琴譜》,其後《琴學管見》及《梅庵琴譜》亦先後收錄此曲,流傳極廣。曲意表達了古人對遠戍邊疆的親人的思念。

《雙聲恨》 

  《雙聲恨》又名《聲聲恨》,作者不可考,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先由伍日生介紹出來,是廣東音樂最早的分段體式作品,樂曲旋律幽怨。明‧張紅橋《大江東》詞有“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句,則所恨乃聲聲玉漏,時留短促;後有人將“聲”“星”同音,諧聲附會為《雙星恨》,是為嘆述銀河雙星七夕一相逢之恨怨。樂曲主調為“乙反”調,中段轉用“正調”再轉回“乙反”調,末段以催板收結。

Shuang Sheng Hen was said to be popularized by a performance by WU Ri-sheng in the 1920s, the real composer is anonymous. It is in the form of the sectional structure of the earliest Cantonese music. The melodies of this composition are aggrievedly sounding. ZHANG Hong-qiao of the Ming dynasty wrote the poem entitled Big River Running East and there are the lines as “Resentful be it that the sound of the time dropper so disturbing, Tonight there is no slumber for me”. Later somebody used these lines to express the woe of the two planets in the milky-way because they have to wait as long as seven years for them to meet. Others say that it is a sigh over the flying of time. The main tune is yi fan, in the middle section the tune is changed to zheng xian and then back to yi fan again. In the last section the music is ended in presto.

《駝戶哥》 

  駝戶是沙漠中的腳夫,專門為絲綢之路上的商賈旅客們服務。不論春夏秋冬四季是如何的變幻,他們始終在沙漠中不畏艱難,默默苦幹,當然,偶爾也會發發牢騷苦中作樂一番,在大漠的烈日驕陽中,他們與駱駝的雙雙剪影是一幅流動的畫。
  從敦煌返回藍葉的途中,我們正好遇到當地最寒冷的天氣,氣溫降至零下25度,一群人擠在一部大客車上,要度過36小時的旅途。車上沒有暖氣設備,每個人只有一條薄被,大家都蜷曲著身子,縮成一團在薄被中顫傈發抖。大客車的中間過道中也擠滿了人,那是一群急著回家過年的打工仔,車窗上全是冰,通道上也是冰,車子在黑夜的曠野中奔馳著。冰天雪地中萬物俱寂,只有汽車的引擎和車窗外的寒風在呼嘯,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毫無生氣的漫漫冬夜。凌晨三、四點,我雖然冷得睡不著,但也不願說話,更不想動,想呵護著那薄被中的一點“熱能",一心只希望這寒意逼人的長夜趕快過去。忽然在黑暗中不知道是誰輕輕的哼起一首歌,他只是小聲的唱著,卻很快的感染了別人,他的歌聲對我這個專業搞音樂的人而言,覺得音不怎麼準,但在此時此刻卻是那麼的動聽,似乎是暗夜風中的燭光,給全車的人都帶來了溫暖,充滿了希望與憧憬。聽著這首歌,我居然覺得一種感動,在我多年採集音樂的生涯當中,很少有過像此時的情緒變化,我覺得全身在發熱,心濤波瀾壯闊起伏不定,《駝戶哥》的靈感油然而生……它確實是我在敦煌冬夜有感而發的一首動人之作。

《鳥驚喧》 

  《鳥驚喧》於一九三一年出版的《新月曲集》中介紹此曲為古調。此曲應為何柳堂傳譜之古調,描寫一女士於窗前梳妝,其美豔竟把雀鳥也吸引到窗前品味之景。

《鳳凰台》 

  《鳳凰台》是粵樂古曲,收錄於《弦歌必讀》,曲意已不可考。有說此曲或與著名詩人李白所創作的〈登金陵鳳凰台〉有關,現節錄該詩以供參考。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
  三台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黑眼睛》 

  《黑眼睛》是一首由世界著名作曲家及管樂演奏家Ron Korb創作的樂曲,採用西班牙風格,全曲熱烈流暢、節奏明快、悅耳動聽。

《紫竹調》      滬劇曲牌  

   這是一首取材自滬劇曲牌並經過作曲家潤飾過的民族輕音樂作品。樂曲在輕快爽朗的節奏中由各種不同的樂器輪番主奏出家傳戶曉的民族民間音調,使人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如沐浴在春光明媚的美麗景致中,心情倍感新影樂團:一九六二年演繹   3:29

 

Purple Bamboo Tune Qupai from Shanghai Opera

This is a piece of light music composed from a tune in Shanghai Opera. Rich variations of the rhythmic melody is brought out by different instruments, giving an intimate and joyful feeling.

Performed by the Chinese Movie Traditional Orchestra in 1962 3:29

《喜洋洋》     劉明源曲

這是劉明源於一九五八年創作的民族輕音樂作品,曲調取材於山西民歌《碾糕麵》,旋律歡快活潑,樸實流暢,結構嚴謹,曲調優美動聽,是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作品。

新影樂團:一九六一年演繹   3:49

 

Festive Joy composed by LIU Ming-yuan

LIU Ming-yuan composed this piece of Chinese light music in 1958, developed from tun~s of a Shanxi folk song called “Grinding Flour”. The melody is merry, lively, natural, flowing, beautiful, pleasant, and with carefully planned structure .. It is an outstanding piece which can be appreciated by all.

Performed by the Chinese Movie Traditional Orchestra in 1961 3:49 ·

 

《幸福年》     劉明源曲

作者根據東北二人轉音樂編創的一首民族輕音樂作品,曲調流暢活潑,輕快舒展,於節日歡慶場面演奏,更能增添喜慶氣氛。

新影樂團:一九六○年五月十三日演繹   3:20

 

Fortunate Year composed by LIU Ming-yuan

This is a piece of Chinese light music arranged and composed with reference to North-eastern music. The tune is flowing, lively, merry and extending. When performed during celebrations and festivals, it can add much to the joyful atmosphere.

Performed by the Chinese Movie Traditional Orchestra in !960 3:20

《江南好》     江南民間樂曲 瞿春泉編配

  樂曲根據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的《歡樂歌》改編而成。旋律明快流暢,起伏多姿,極富江南風韻。表現了江南明媚秀麗的景色和人們幸福歡愉的生活。

江蘇省歌舞劇院:一九九四年演繹   4:46

 

Jiang Nan Hao Jiang Nan folk music arranged by Qu Chunquan

This piece is originated from the melody of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ight Jiangnan music “Happy Song”. The tune is smooth and soft, full of Jiangnan features, showing a picture of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Jiangnan and the happy lives of the people.

Performed by Music and Dance Troupe of Jiangsu in 1994 4:46

《西江月》       潮州民間樂曲

  這是潮樂的一首短小的徵調式曲牌,由徵音及商音貫穿整曲。它賦有潮樂的固有曲式,由較慢的「頭板」開始,繼而是中速的「二板」作為「催」的段落,最後是濃縮主題再現的「三板」結束。本曲是由穿透力極強的潮州二弦為頜奏樂器,一九八六年由星海音樂學院的陳天國操二弦與蘇氏家族錄製。

陳天國等:一九八六年演繹   4:45

 

Xijiang Yue Chaozhou Folk Music

Xijiang Yue (“Moon over the West Ri ver”) is a short qupai melody from the Chaozhou repertoire. Its mode is essentially sol-la-do-re-mi, with sol and re controlling the cadence points. Typical of Chaozhou form, Xijiang Yue is organized in a ‘beat-variation ‘ su ite, the opening section (touban, ‘head beat’) at very s low tempo (and repeated slightly faster), followed by a moderate­tempo variation (erban, ‘ second beat’ ) in which there is nearly constant rhythmic movement (this technique known as cui, ‘ hastening’ ). The final variation (sanban, ‘third beat’ ) is a spirited abbreviation of the main melody in short eighth notes. Mo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aozhou sound­ideal is the strident, penetrating quality of the erxian fiddle, the lead instmment in the ensemble. This 1986 performance is of the Su family ensemble from Chaozhou, led by Chen Tianguo (son-in-law of the patriarch, Su Wenxian, and faculty member at the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Guangzhou). Family ensembles are common in Chaozhou music making, a social factor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trong performance unity heard here.

Performed by Chen Tian-guo etc in 1986 4:45

《昭君怨》       客家民間樂曲

  昭君怨是一首由流傳極廣的民間樂曲《八板》演變而來,屬六十八板的體例,與潮樂及粵樂的同名樂曲相似,樂曲以宮音及徵音為骨幹音,通篇演奏兩次,重覆時稍有變奏。內容述說漢代王嬙,外嫁匈奴的悲怨故事。一九八六年由星海音樂學院的漢樂箏家饒寧新古箏主奏,配合羅德栽及羅璉等演奏。

饒寧新等:一九八六年演繹   4:12

 

Zhaojun Yuan Hak.ka Folk Music

Zhaojun Yuan (“Lament of ZhaoJun”) is a very old instrumental piece in the widespread 68-beat form derived from the famous Baban (“Eight beat”). This Hakka version, which is similar to versions played in both Chaozhou and Cantonese music, follows the 68-beat form and is set in the iminor-sounding mode of sol-ti-do-re-fa, with do and sol controlling the cadence points. The melody is palyed twice, the second time slightly varied. The title, “Lament of ZhaoJun”, refers to the Han dynasty princess ZhaoJun, who was forcibly married into the norsthern Xiongnu tribe. According to the old story, she felt extremely sorrowful at having to depart from her people. Because cultural imagery such as this has occupied a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aesthetic system of the Chinese arts, thei r images were often believed to be reflected in the music itself. As a result, tempo is s low and the mood grievous, requiring legato bowing and heavy portamento (sliding) on bowed string instruments. This four-piece ensemble, led by Rao Ningxin (zheng), is from the Hakka town of Dapu. Other members include Luo Dezai and Luo Lian.

Performed by Rao Ning-xin etc in 1986 4:12

《夜深沉》        京劇曲牌  劉德海編曲

  《夜深沉》是以崑曲《思凡》中《風吹荷葉煞》曲牌為基礎,經過京劇琴師的加工改編而成,並取唱詞首句「夜深沉」三字命名。曲調結構嚴謹、節奏堅定有力、旋律一氣呵成,造成剛勁有カ的精神氣質。常在京劇《擊鼓罵曹》及《霸王別姬》中,用來配合彌衡擊鼓和虞姬舞劍等場面。

五朵金花: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演繹    4:52

 

Night is Deep arranged by Liu De-hai

“Night is Deep” is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a Kunqu melody. After re-arrangement from Jinghu masters, it has became a popular music especially frequently used in Peking operas. Its powerful and steady melody and rhythm make it most suitable to accompany famous titles such as the Sword Dance ofYuji etc.

Performed by Five Golden Flowers Ensemble in 1993 4:52

《無詞歌》        朱琳曲

《無詞歌》:「文詞結束之處,音樂即告開始」祈願和平,美好永駐人間。

中國少年彈撥樂團:一九九九年七月演繹 指揮:曹文工    6:52

 

A Wordless Song composed by Zhu Lin

The meaning of this music is : When the words are over, the music begins. It prays for the peace and fineness of life.

Performed by the Chinese Youth Plucked-string Orchestra in 1999, conducted by : Cao Wen-gong 6:52

《歡樂歌》     江南民間樂曲 

  這原是江南絲竹八大曲的其中一首樂曲,現根據原始曲調,加花減字,潤飾處理,重新編配,中段帶有輪奏的效果,末段以較快的速度,奏出熱烈活潑的主旋律,表達了愉快歡樂的情緒。

陸春齡–笛、孫裕德–琵琶、陳永祿–二胡:一九五九年演繹   5:16

 

Song of Happiness Jiangnan Folk Music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eight Jiangnan music. It is developed from a simple melody and many variations have been made. After the fluent melody in the beginning and the middle, it ends with a very happy and jumping mood.

Performed by Lu Chun-ling(dizi), Sun Yu-de(pipa), Chen Yong-lu(erhu) in 1959 5:16

《流波曲》       孫文明曲 楊青編曲

《流波曲》又名《老流波曲》,創作於一九五二年冬,是民間盲藝人孫文明的代表作品,亦是他流落異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原本是與《四方曲》為同一首樂曲,後將慢板段發展,獨立而成此曲。本曲採用五度定弦演奏,曲中運用了「碰弦」、「透波音」及「帶頓弓」等特殊技法,更覺含蓄感人。

宋飛–二胡、戴亞–簫、趙家珍–古琴:一九九八年演繹   7:06

 

Wandering Composed by Sun Wen-ming Arranged by Yang Qing

It is also named as the “Old Wandering song”, composed in 1952. This is the representing work of the blind folk artist Sun Wen-ming. It is a real self-picture of his mean and sorrowful life. Originally it is part of another work of Sun, then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and became the present piece.

Performed by Song Fei(erhu), Dai Ya(xiao), Zhao Jia-zhen(qin) in 1998 7:06

《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

  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最近新搬來孟城邊居住。家屋傍有幾株無力的老柳樹。

  將來這兒的主人又會是誰?也像我這樣感慨逝去的舊主。

  這首詩總起全集,揭示一個新舊交替、無常反復的現象,並表達了一份對此無奈的心情。

《華子崗》

  「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

  上下華子崗,惆悵情何極。」

  鳥兒們成群結隊地飛過,群山又呈現出一派秋色。

  心中莫名的惆悵感,在上下山時也不得解脫。

  這首詩與上首是有關聯的。兩首展現的畫面雖然不同,但卻表達了同樣的主題。這主題便是人世的無常和主人公對此的無奈。

《文杏館》

  「文杏裁為樑,香茅結為宇。

  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

  將文杏戴作房樑,將香草輔成房頂。

  無人知道這裡湧起的雲,將變成雨點,灑向人間。

  《孟城坳》感慨人世的無常,《華子崗》看到季節的交替,而《文杏館》則指出雲雨的變化。三首在「變」這一點是共通的。

《斤竹嶺》

  「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修長的竹子靜靜地映在彎彎的小溪上,

  小溪泛起層層綠波。

  我乘著小舟,朝著仙人們的隱居地,悄然離去。

  打柴的人如何覺察?

  詩中「暗入」一詞,並沒有明確指出是甚麼「暗入」,動作的主體不明確,所以可以認為是小溪,也可認為是人。前兩句可理解為人乘著小舟所看到的景色。

  清洌的小溪、碧綠的竹林,可以通往仙人居住的樂園是山間的溪流。這首詩沒有直接寫人的心情,但從詩中可人的景色就足以令讀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了。這是一首愉快的詩。

《木蘭柴》

  「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秋意濃深的山巒,收盡了夕陽的餘光。

  鳥兒追逐飛在前方的伴侶,

  天空的光彩與叢林的翠綠時而變得分明。

  暮靄漂忽不定。

  這首詩通過光線的變化,飛鳥、暮靄的移動展開了一個躍動的景象。

  《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四首一起觀察,可以發現,四首構成了一個雲浮山間、傍晚乘船出門的情節。

《茱萸沜》

  「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

    山中儻留客,置此茱萸杯。」

  它結的果實有紅有綠,好像又開了一次花。

  想留客人在山裡的話,在蓮花一樣的杯中放一點它們。

  這首詩在《輞川集》中是頗具神秘感一首。

《宮槐陌》

  「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

  應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

  傾斜的小路被槐樹籠蓋,幽暗樹陰下多是碧綠的青苔。

  看門人只管埋頭清掃,因為恐怕山寺裡的和尚會來。

  這首詩描繪了宮槐小徑幽深的特徵。

《臨湖亭》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

  我乘快船去迎接了不起的客人,

  客人悠然自湖上漂來。

  和客人面朝窗軒對飲,

  這時四周湖面上蓮花盛開。

  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令人感到愉悅舒暢的迎客場面。情節的發展是以湖水為中心的,湖面風平浪靜,開著蓮花,如人的心情,水是無聲的。

  《茱萸沜》、《宮槐陌》兩詩都寫為迎客作準備,此詩為會客的場面。三首出現的植物都是綠的,富有生機的。「四面芙蓉開」,則令人想起佛教「淨土」的光景。

《欒家瀨》

  「颯颯秋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秋雨刷刷地下,

  石間的水流急急地傾瀉,

  跳躍著的水波互相濺起,

  無意中,卻驚了白鷺飛上又飛下。

  此詩接著上首,季節也為秋季。

《金屑泉》

  「日飲金屑泉,少當千餘歲。

  翠鳳翔文螭,羽節朝玉帝。」

  每天喝金屑泉的泉水。喝一點兒說能活到一千多歲。

  然後駕馭翠鳳、文螭,整頓羽節朝見玉帝去。

  此詩接著寫水。

《白石灘》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清洌、底淺的白石灘,長著的綠蒲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了。

  我們,家都住在水流的東面或西面,可於明月下浣紗。

  此詩接著寫水。

《竹里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一個人坐在幽邃的竹林裡,

  彈彈琴,唱唱歌。

  在遠離世塵的竹林中這樣,當然沒人知道。

  明亮的圓月昇上來,為我照亮。

  此詩接著《白石灘》時刻為夜晚。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絲絲開且落。」

  樹梢的、形狀如同蓮花一樣的花朵,在山中綻放紅色花萼。

  山谷裡的人家靜寂無人,花朵自開自落,無聲地開,又無聲地落。

  此詩主要寫植物,既提到山,也提到水,而且通過花開花落再現春秋交替的季節變化,是在集子中一首起小結作用的詩。

《四方曲》

《四方曲》又名《新流波曲》,創作於1952年底,樂曲汲取了廣東音樂及京劇音樂的旋法寫成,更多採用廣東音樂的 “揭板” 作起始,旋律跌宕起伏,清麗明快,雖原與《流波曲》為同一首作品,但快板段發展成此曲後已一洗《流波曲》的淒婉格調,充滿了 “新” 的活力。據說孫文明曾在街頭一面緩步行走,一面演奏此曲以吸引群眾前來聽賞,故名《四方曲》,後來在茶館坐堂演奏,作為開場曲。

《夜深沉》

《夜深沉》是以崑曲《思凡》中《風吹荷葉煞》曲牌為基礎,經過京劇琴師的加工改編而成,並取唱詞首句“夜深沉”三字命名。曲調結構嚴謹、節奏堅定有力、旋律一氣呵成,造成剛勁有力的精神氣質。常在京劇《擊鼓罵曹》及《霸王別姬》中,用來配合彌衡擊鼓和虞姬舞劍等場面;又有人把它作為器樂曲獨立演奏。

《傾盃樂》

二十世紀初在敦煌石室中發現一批寫卷,其後法國人伯希和經過精選購去大量卷子,其中有一紙本墨寫的工尺譜,抄有樂曲二十五段,譜字古老,學者多證之為琵琶譜。何昌林先生經過精心研究,譯釋了此卷子譜;楊青選了其中一首《傾盃樂》,並編配成此五重奏譜。

《無詞歌》

“文詞結束之處,音樂即告開始”,祈願和平,美好永駐人間。

《繡荷包》

二胡、鋼琴與聲樂《繡荷包》:中國民歌中以《繡荷包》為名的各省都有不少,如東北、四川、雲南、山西的等。高韶青也不知道為甚麼,他最喜歡的是山西那一首。從小時候學唱了這首歌後,至今仍唱不厭,便可見這麼簡單的四句音樂對他的莫大魔力。為了保持原曲的魅力,他把此曲改為兩段。第一段完全保留原風格,並加上一些非洲打擊樂和富於色彩變化的和聲進行,非常動聽,他還在原曲的基礎上,按照山西風格發展變奏了一些新旋律;第二段突然將風格改變,在低音樂器、鼓和鋼琴的搖擺節奏上,從新以爵士樂風格把旋律加以變奏,接著是張海京精彩的假聲。這唱段穿插了二胡與聲樂的對白,之後是米高的鋼琴獨奏,後來高韶青把音色變成“顫音琴”,他覺得用此音色更誘人,米高的參與為此曲又增色不少。最後回到主題,在不同的調上轉了一圈,又回到原調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繡荷包》:小小荷包雙絲雙帶飄,妹繡荷包嘛掛在郎腰,妹繡荷包嘛掛在郎腰。小是小情哥等是等等著,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個,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個?荷包繡給小哥帶,妹繡荷包嘛有來由,妹繡荷包嘛有來由,哥帶荷包街前走,妹有心來嘛要哥求。

《出水蓮》

絲弦合奏《出水蓮》:客家音樂主要流行於廣東的大埔、梅縣及興甯一帶,且影響至贛南、閩西、閩南、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僑。《出水蓮》為客家音樂中的“大調”樂曲,“大調”即指樂曲有六十八板。此曲相傳為南宋末年由中原傳入梅縣地區的一首古曲,其音調古樸、淡雅優美,仍具中原古曲的風貌。樂曲內容據說是源自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對蓮花的形容而成。

《別鶴怨》

《別鶴怨》以乙反調式成曲。由於傳統七平均音階的作用,使樂曲產生纏綿哀慟的感染力。整曲旋律高雅哀怨,表現依依不捨的離情別意。

《西廂詞》

箏、琵琶合奏《西廂詞》:客家箏樂亦稱「漢樂」,與「粵樂」、「潮樂」以及「瓊樂」並稱為廣東四大樂種。有說是因為客家箏樂廣納中原音調故以「漢」名之。客家箏曲主要源自「漢皋舊譜」及「中州古調」河南板頭,一般以十六弦鋼線箏演奏。客家箏樂分為「大調」、「小調」和「串調」,發展自客家音樂。〈西廂詞〉乃「串調」中的「硬線」作品。

《瀏陽河》

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什麼縣哪?出了個什麼人領導人民得解放,啊依呀依子喲?

瀏陽河彎過了九道彎,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湘潭縣哪,出了個毛主席領導人民得解放,啊依呀依子喲。

彎過了九道彎,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水滔滔流不斷哪,比不過毛主席恩情長,啊依呀依子喲。

毛主席,像太陽,他指引著人民,前進的方向,我們永遠跟著毛主席哎,人民的江山萬年長,啊依呀依子喲。

瀏陽河,彎又長,兩岸的客車向四方,幸福歌兒唱不盡啊,歌唱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啊依呀依子喲。

歌唱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紅太陽。

《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紮。

《小白菜》

小白菜呀,地裏黃呀;三兩歲呀,沒了娘呀。親娘呀,親娘呀!

跟著爹爹,還好過呀;只怕爹爹,娶後娘呀。親娘呀,親娘呀!

娶了後孃,三年半呀;生個弟弟,比我強呀。親娘呀,親娘呀!

弟弟吃麪,我喝湯呀;端起碗來,淚汪汪呀。親娘呀,親娘呀!

親娘想我,誰知道呀;我思親娘,在夢中呀。親娘呀,親娘呀!

桃花開花,杏花落呀;想起親娘,一陣風呀。 親娘呀,親娘呀!

《瞧情郎》

一更啊哈裡呀啊,月牙兒出在了正東哪啊啊,小啊大呀姐呀啊,手盤哪絲啊啊絨啊啊哈,用手推開兩扇窗櫺啊啊哈哈,樹影兒那個搖動哪,樹影兒那個搖動哪,哎呀我的那個心哪啊神啊啊,心神不哇定啊哈哎咳哎咳哎咳呀。

三更啊哈裡呀啊,月牙兒出在了當空啊哈哈,眼望銀那河呀啊,鵲橋兒相啊啊逢啊啊哈,牛郎織女情深意重哪啊哈哈,小大姐哪個盼情郎,前思思哪個後想想,一心去把哪個情啊啊郎哪啊,情郎去看望啊哈哎咳哎哎哎咳呀。

五更啊哈裡呀啊,月牙兒偏了西呀哈哈,金雞三那唱啊啊,喜鵲兒樹上啼呀哈,面對欞花忙梳哇洗呀啊哈哈,小大姐哪個笑嘻嘻,戴紅花哪個穿新衣,去和我的哪個情哪啊郎哪,啊會會佳呀期呀。

嘿嘿買了一對雞呀 哈買了一對鴨,買了一對螃蟹 捎上一對蝦呀,還有兩個大西瓜呀哈哎咳哎咳呀。

天囉上哎下喲雨呀,地呀下呀哈滑呀哈哎咳哎哎哎呀哈,將大姐摔了一個仰八叉呀,兩個小手一紮撒呀哈哎咳哎哎呀,喲喲跑了一對雞呀 哈跑了一對鴨,爬了一對螃蟹 蹦了一對蝦呀,摔壞了兩個大西瓜呀哈哎咳哎哎呀,得兒那呼咳呼咳,埋願沒福的小冤家耶。

《走西口》

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出外謀生的艱辛,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對命運的挑戰,是對新環境的開拓。走西口固然艱辛,可是勤勞智慧的人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開啓了 “海內最富”的輝煌時代

《紅梅贊》

紅岩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迎春來,迎春來。

《讀書郎》

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那,沒有學問囉,無臉見爹娘,(郎裡格郎裡格郎裡格郎),沒有學問囉,無臉見爹娘。

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是為做官,也不是為面子寬,只為做人要爭氣呀,不受人欺負呀,不做牛和羊,(郎裡格郎裡格郎裡格郎),不受人欺負呀,不做牛和羊。

《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為什麼流浪,遠,方?為了,夢中的,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流浪。

《天與地》

天與地是一個強烈的對比,喻意人世間各種喜怒哀樂的變化,無常卻是正常。

《豔陽天》

中國民間音樂的音調,以現代音樂手法來展現,充分體現了今日中國的朝氣蓬勃,有如豔陽般如日中天,處處充滿生機。

《葬花吟》

《葬花吟》是1978年版《紅樓夢》電視劇插曲之一。據作曲家王立平說,這是他寫得最苦的一首曲子,耗時一年零九個月。他反覆體會琢磨,有一天忽然悟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分明是一個女子叩問蒼天,林黛玉的形象在他心中頓時高大起來,靈感滾滾湧來,流淚寫成此曲。

《長相知》

古箏彈唱《長相知》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樂曲根據同名聲樂作品《長相知》創作而成。將吟唱交織在箏與樂隊之中,更使作品呈現出古樸典雅的意境。

《遊子吟》

唐詩古箏彈唱《遊子吟》

「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母穿針引綫,為將要遠行的兒子縫製征衣,臨別時一針一綫縫得細密均勻,擔心兒子不能早日歸還,愛護兒女的心是那麼無微不至,可是又有誰能夠說,做兒子的也能報答盡母親的養育之恩,就像細微的小草怎能報答春天陽光給予它的溫暖?

《釵頭鳳》

琴歌《釵頭鳳》南宋詞人陸游和唐琬的著名詞篇: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人情惡,世情薄,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古奇連》

是凱爾特神話傳奇裡的偉大英雄,他的故事雖然充滿悲劇色彩卻也帶有一種勝利與希望。在這首曲目裡作者想藉由抒情的愛爾蘭曲調傳遞這種悲喜交集的感覺。

《玉翡翠》

是一首龍笛和東方魅力樂團於上海音樂節合作演出時特別創作的曲目。玉翡翠是個中國娃娃,出差在外的慈祥父親回家時會買給心愛女兒的紀念品,也可以代表東方女性純真卻又內在動人的美麗。

《紫禁城》

載著不同膚色的異邦遊客逛紫禁城——沿著紫禁城的圍牆,聽者似乎聞到了遊客品嘗豆汁的滋味,也看到了他們手舉著小風車和筒子河周圍的大媽大爺打招呼,時而他們又聚精會神地聽板爺講景山裡的老槐樹和老佛爺愛吃的粟麵小窩頭。雖說他們幾乎聽不懂,但也陪著傻笑,發表感慨。

《懶畫眉》

古琴與昆唱《懶畫眉》: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閑步芳塵數落紅。

《百花引》

是根據陝西地區迷胡曲牌《採花》、《滾南瓜》改編而成。描繪秦川春色是一幅萬紫千紅、百花爭艷、蜂歌蝶舞,到處充滿蓬勃生機的美麗圖畫,是一首輕快活潑、優美抒情的春天舞曲。

《水中月》

創作於2001年,明月高懸,風清雲淡,松林鶯啼,青潭印月,夢中花,水中月……,雖有顯現,惟心所造!若言音妙,果自琴邪……,虛空而已。

《孤飛雁》

廣東南音演唱《孤飛雁》:該曲原收錄於清代招子庸輯撰之《粵謳》一書中,吳詠梅以南音唱腔「編曲」,在2011年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首唱。梅姨的「編曲」乃指唱者自己按歌詞平仄音韻和內容情緒,自行處理編排唱段的叮板及唱腔,又稱「度曲」。這是傳統曲藝的要求。初學唱者最多只能模仿前人唱腔,是翻唱,學會編曲或度曲,才算是南音的唱家。這首《孤飛雁》梅姨編排得非常精妙,長腔短腔交接運用,表達出曲中人思緒起伏,尾段中板情急四句即又轉慢,乙反收腔,真是婉轉低迴,欲語還休。梅姨雖以師娘腔調唱出,但聽來極具感染力,富音樂感,堪聽堪唱,腔味豐富,實在是梅姨精心得意之作。

《大胡笳》

古琴、塤、簫三重奏《大胡笳》:此曲以東漢末年女文人蔡文姬不幸身世的故事為背景,以深情委婉極具特性的旋律,敘述了女主人公企盼回歸故土又不忍離別幼子深刻而又矛盾的情感。樂曲中七聲音階及變化音的應用,既說明了古代音樂作品所運用的高超的創作技巧,又恰當地表現了樂曲的主題形象。

《塞外情》

二胡、揚琴三重奏《塞外情》作於1955年春。作品以內蒙民歌為素材,全曲由主部:歡樂的小快板,副部:活潑柔情的中板,和緊縮了的主部再現三個部分組成。全曲音樂風格鮮明、旋律明快流暢、富有歌唱性。1956年作者參加全國首屆音樂周演奏此曲,期間,和與會代表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蝶戀花》

二胡、琵琶、揚琴三重奏《蝶戀花》作於1976年。此曲根據趙開生先生為毛澤東詩詞《蝶戀花》譜寫的彈詞開篇改編創作而成。全曲由七個樂段連接組成。運用複調、和聲、對位的技法豐富加深了作品主題的音樂內涵與意蘊。全曲以二胡為主線,貫穿連接各段,琵琶、揚琴通過變幻的節奏和支聲旋律鋪墊呼應,三件樂器相輔相成,融成一個默契的整體。無限深情地表現出人們對先烈的緬懷與崇敬之情。

《春之海》

原為日本箏與尺八之重奏曲,乃雙目失明之宮城道雄根據日皇敕題「海邊之岩」而作的。全曲分三段:第一段速度緩慢,有如春天海邊波平浪清的樂句,表達浪花輕拍岸岩,海鷗鳴叫呼應,意境至為輕靈美妙。第二段速度稍快,在活潑的打槳聲與船歌的氣氛中,加入晚霞滿天的明麗情調,曲中細緻的節拍和溫和的旋律互相輝映。第三段是第一段音樂的再現。

《風雷引》

古琴大重奏《風雷引》:樂曲描寫雷聲隆隆,風聲蕭蕭,這裡表現的是江南初夏之景。

Everlasting thinking

《長相思》

古琴與鋼琴、笛子三重奏《長相思》:譜自《東皐琴譜》中《長相思》,唐代白居易詞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在朦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簾的山容水態,都充滿了哀愁。

《歩歩高》

此曲成於一九三五年,作者呂文成以爽朗的節奏和明快的曲調,表現振奮向上的精神。樂曲的旋律經常作級進式發展,以喻步步高陞之意。原曲創作時用四拍子節奏,五十年代初彭修文將之改為舞曲,始用二拍子演奏。

《薰風曲》

是中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民間器樂曲《老六板》的加花變奏,又稱《中花六板》。樂曲在波浪式的旋律起伏中,以圓潤的滑音及飽滿的音色,表現清新明快的江南情趣。

《老六板》

又名《老八板》,是一首較古老的民間曲調。此曲流傳地域廣泛,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江南絲竹樂演奏此曲時,由於加花程度和節奏處理的不同,又形成相對獨立的多種變體,稱為《快花六》、《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等。將《老六板》的原型與這些變體曲調連接起來演奏,可構成大型變奏曲,速度變化是慢板→中板→快板。全曲結構整齊,曲調優美流暢,易於記憶,深受大眾喜愛。

《凡亡工》

也稱倒八板、陽八曲、無工調、梵王宮。原曲之意是有凡無工的(既有Fa,無Me),在中國音樂中,常有這種作曲技法。有時還有凡工交替出現的變奏法叫“凡錯工”或“凡義工”,即一遍有凡無工,下一遍有工無凡。凡工相變,交替出現、調式新鮮,這在西洋音樂中是沒有的。

《春鶯囀》

打擊樂與笙《春鶯囀》:是為《仿唐樂舞》創作的一首打擊樂與笙的器樂作品。據史料記載,唐高宗李治晨聽鶯啼,遂命樂工白明達譜成《春鶯囀》,曲風疑似龜玆樂。在該首《春鶯囀》中,作者運用了笙的傳統及現代演奏技法,如歷音、垛音、單音、吐舌、和聲、滑音等,由樂隊協奏並加入了西域特色樂器沙帕依(鐵環)、手鼓和拍板,繪聲繪色地刻劃出春鶯清脆婉轉、啁啾啼叫的情景。

《走西口》

是二人台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全曲分三部分:新婚、哭訴、話別。描述清朝咸豐年間晉西北地區大旱絕收、民不聊生,一對新婚夫婦為生活所迫走西口謀生,生離死別的場景。曲調纏綿淒美,感人至深!

《大起板》

是河南“大調曲子”的“板頭曲”。“大調曲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河南民間說唱形式生生不息。在興盛時期,大調曲友三五相聚、以曲會友、自娛自樂,從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在演唱時盡可能多的吸引聽眾,採取開唱前由主伴樂器(曲胡、古箏等)演奏樂曲作為開場的鬧場,最終形成“大調曲子”的“板頭曲”。 “板頭曲”經過多年的演變和幾代藝人的加工提高,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演奏曲目和風格。“板頭曲”的《大起板》是其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樂曲。由主奏樂器“曲胡”演奏,該樂曲以其鮮明的節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極具地方特色而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同時,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較高要求,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曲劇曲牌《大起板》原為流行於中原一帶的地方戲曲,是曲藝開場前用來招攬觀眾的、曲牌多以曲胡主奏的形式出現。全曲旋律圍繞“1、2、5”音的上下旋轉對答呼應,句幅逐層展開擴大並運用迴旋變奏的手法,高潮迭起,以熱情灑脫的情緒很好地表現中原人民樂觀、爽朗、粗獷、詼諧的性格,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傳統大起板的基礎上,將中段融入曲劇曲牌“小漢江”作為主題音樂,形成段落的對比使整體結構有張有弛。

《一枝花》

四重奏《一枝花》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散板採用山東梆子“哭腔”音調,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訴。中板旋律緩慢,淒婉從容,猶如向人們訴說著過去顛沛流離、四處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況。慢起漸快轉入一個激動而熱烈的快板,旋律歡暢熱情、節奏明朗㓉躍、把全曲推向了高潮。改編後的四重奏《一枝花》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旋律風格,使用複調對位手法豐富了聲部,時而分、時而合,恰似幾個飽經風霜的民間藝人在傾訴不幸的過去。

《中板頭》

瓊劇曲目《中板頭》瓊劇是海南省的傳統戲劇。瓊劇亦稱瓊州戲、海南戲,是南戲的一支,與粵劇、潮劇和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瓊劇歷史悠久,是流行於海南省、廣東雷州、高州和廣西合浦一帶的地方劇種,由潮劇、閩南梨園戲吸收當地人民的歌謠曲調發展而成。瓊劇在2008年6月7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此曲是瓊劇音樂經典的核心唱段,是在海南膾炙人口的唱段。

《那達慕》

竹笛四重奏《那達慕》:描繪了在內蒙古那遼闊的綠色草原上,那達慕盛會中的年輕的騎手馳騁在千里草原上,他們蹬著馬靴相互摔跤、追逐。馬頭琴聲縈繞著香濃的馬奶酒,悠揚的長調、低吟的呼麥和著夕陽漸漸散去,迷醉了那長辮少女……。

《紅樓夢》

越劇越二胡合奏曲《紅樓夢》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為越劇快中板尺調腔。越劇主胡作為越劇音樂的代表性樂器,有著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演奏技巧,DA定弦,它音色亮麗動聽,別具特色!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1906年誕生於浙江省嵊州市。其音樂融合了江南民歌小調,借鑒兄弟劇種特別是京剭、昆曲、紹劇等劇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板腔體。越劇流派紛呈,調式板式豐富,旋律優美動聽,音樂唯美典雅,多以表現才子佳人為主要題材。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