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吳厚元

A0009 吳厚元 WU Hou-yuan(1946年11月18日~1999年8月24日) 吳厚元,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美中藝術音樂學會顧問。1946年11月18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原籍湖北大冶人,曾用名「無言」。1955年隨張萍舟學琵琶演奏;1960年,考入湖北省歌劇團任琵琶演奏員;196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主修琵琶;1964年,轉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自修作曲與指揮,創作了一首琵琶獨奏曲,並入選為學校教材,又曾指揮附中樂隊、合唱隊演出;1969年,分配到北京京劇團任琵琶演奏員;同時隨王酩學習作曲和配器;1979年初,調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任教;1981年,評為講師,開始向趙行道教授學習作曲;1983年開始參加籌建中央音樂學院民樂團,並任音樂指導。此外還為民樂團編配了許多伴奏曲譜,如《秦腔牌子曲》、《流浪者之歌》等。該團曾參加「英國杜倫東方音樂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重大國際音樂活動,並出訪了美國紐約等13個城市。1987年,借調到中國音樂學院兩年;1988年,自費赴美國講學;1993年回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研究所從事創作。吳厚元的代表作品有:第一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第二二胡協奏曲《竹韻》、京胡獨奏曲《京郊行》(榮獲「北京市1982年度音樂創作」一等獎)、京胡協奏曲《人與戲──讀〈三國志〉有感》、琵琶協奏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還有墜胡曲《家鄉的喜訊》、箏五重奏《三人行》等。1999年8月24日,在北京因病去世,終年53歲。 WU Hou-yuan (November 18, 1946 – August 24, 1999) was a composer, conductor, and educator. He was a professor at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rchestra Society, and advisor to the Sino-American Arts and Music Association. WU Hou-yuan was born on November 18, 1946, in Wuhan, Hubei Prov

關迺忠

A0008 關迺忠 KUAN Nai-chung (1939年3月2日~) 關迺忠,指揮家、作曲家,曾任東方歌舞團指揮、中國藝術團駐團作曲家、北京藝術團及中國歌舞團指揮、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台灣高雄市國樂團指揮、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指揮。滿族人,1939年3月2日,出生於北京;1950年至1956年就讀於北京市第四中學;1956年考進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61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東方歌舞團,做指揮和作曲工作;1979年,移民香港;1986年至1990年,出任香港中樂團第二任音樂總監;1990年,移民台灣,並擔任高雄市國樂團指揮;1994年,移民加拿大,音樂創作高產量且多元化。關氏曾與中國中央樂團、中央廣播交響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隊、中央民族樂團、中央廣播民族樂團、中央廣播合唱團、上海民族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台灣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台灣省交響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台灣國家實驗國樂團、新加坡華樂團、澳門中樂團等合作演出。關氏主要作品包括交響樂四部、各種樂器之協奏曲二十首、大型樂隊作品十五首、舞劇三部、交響大合唱三部、中小型樂隊作品、古典及民間樂曲之改編曲、舞蹈音樂及電影音樂及歌曲等超過百首。早期作品多寫實和富民族風格,中期則探索樂曲形式和樂隊色彩的變化,其後又轉向追求純音樂的表現。近年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北國情懷》、《第三交響樂》、《第四交響樂》、《第一二胡協奏曲》、《大提琴小協奏曲》、交響樂畫《孔雀》、《第五鋼琴協奏曲》、雙打擊樂協奏曲《龍年新世紀》、管子協奏曲《逍遙遊》、為古琴及琴歌和樂隊的交響詩《琴詠春秋》、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芭蕾舞劇《不死傳奇》、琵琶協奏曲《飛天》、《第三二胡協奏曲》、《第四二胡協奏曲》等。 KUAN Nai-chung (March 2, 1939–)KUAN Nai-chung is a conductor and composer. He has served as a conductor for the Eastern Song and Dance Ensemble, resident composer for the Chinese Art Ensemble, conductor for the Beijing Art Ensemble and the Chinese Song and Dance Ensem

趙季平

A0007 趙季平 ZHAO Ji-ping (1945年7月20日~) 趙季平,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西安音樂學院前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校友。1945年7月20日,出生於河北省束鹿縣(今河北省辛集市),原籍甘肅省平涼人。15歲考入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分配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工作,潛心研究音樂。文革結束後,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就讀。1984年,為電影《黃土地》配樂;1987年,又為《紅高粱》配樂而知名。1985年起,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91年起,任陝西省歌舞劇院院長,曾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電影音樂學會會長等職務;2004年,當選陝西省文聯主席;2008年至2015年任西安音樂學院院長;2009年12月,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多年來,創作出大量優秀音樂作品:《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和平頌》;交響詩《霸王別姬》;交響音畫《太陽鳥》;交響組曲《喬家大院》;民族管弦樂《慶典序曲》、《古槐尋根》;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管子協奏曲《絲綢之路幻想組曲》、二胡協奏曲《心香》;《第二琵琶協奏曲》、《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舞劇《大漠孤煙直》、《花兒》;陝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交響京劇《楊門女將》;室內樂《關山月》;歌曲《大江南》、《斷橋遺夢》、《好漢歌》、《遠情》《關雎》……。又先後為電影《黃土地》、《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秋菊打官司》《梅蘭芳》、《孔子》;電視劇《水滸傳》、《大宅門》、《喬家大院》、新版《三國》等創作音樂。他在中國音樂創作領域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樂壇最具中國風格、中華氣質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 ZHAO Ji-ping (July 20, 1945–)ZHAO Ji-ping is a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He served as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and is an alumnus of the Xi’an Conservatory of

顧冠仁

A0006 顧冠仁(1942年1月1日~) 顧冠仁,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歷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終身藝術顧問,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榮譽會長,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1942年1月1日,出生於江蘇海門。1957年,考入上海民族樂團,任琵琶演奏員;1963年肄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作曲和指揮;1965年畢業後,調回上海民族樂團從事音樂創作;1985年起,任上海民族樂團藝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1月,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1995年8月,任改制後的上海民族樂團藝術總監,至2000年4月辭去樂團職務,轉為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局藝術創作中心簽約作曲家,四十多年來,創作改編的作品約一百五十件,是位多產的作曲家。 主要作品有:琵琶協奏曲《花木蘭》、《王昭君》;合奏《東海漁歌》(與馬聖龍合作)、《春天》組曲、《星島掠影》組曲、《將軍令》、《大地回春》、《路》;樂隊協奏曲《八音和鳴》,音詩《歲寒三友:松、竹、梅》、《憶江南》;西部民歌主題組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可愛的玫瑰花》;二胡協奏曲《望月》,中阮協奏曲《塞外音詩》,古箏與弦樂隊《山水》,三弦協奏曲《草原》,曲笛、古箏雙協奏曲《牡丹亭》,琵琶、三弦雙協奏曲《雙檔:說書人》;彈撥樂合奏《三六》、《駝鈴響叮噹》、《喜悅》;江南絲竹《春暉曲》、《綠野》、《清清洋山河》;小合奏《京調》、《蘇堤漫步》;重奏《激流》、《江南風韻》;音樂朗誦《琵琶行》、《兵車行》等。其作品由2005年起,海內外知名樂團均曾主辦過「顧冠仁作品音樂會」 GU Guan-ren (January 1, 1942–)GU Guan-ren is a composer and a national first-class composer. He has served as the chief of the Shanghai Chinese Orchestra, lifelong artistic advisor,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raditional Orchestral Music, council member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deputy direct

鮑元愷

A0005 鮑元愷 BAO Yuan-kai (1944~) 鮑元愷,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歷任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台灣南華大學教授,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藝術研究所所長。1944年,出生於北京市。1957年,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1年,從蘇夏教授學習作曲;1962年,保送升學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蘇夏、楊儒懷、陳培勳、段平泰;196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1991年,就任天津音樂學院教授;2005年,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現任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廈門愛樂樂團藝術顧問、廈門演藝協會藝術顧問。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音樂研究》編委、金鐘獎音樂作品評委。2005年,獲文化部「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2012年,獲廈門大學「南強傑出貢獻獎」。他堅持「人寫,寫人,為人寫」的創作原則,把「以西方音樂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創作重點。代表作有《京劇》、《燕趙》等六部交響曲,《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華夏弦韻》室內樂集、清唱劇《禹王》、童聲合唱套曲《四季》、《景頗童謠》等。其作品頻繁由國內外交響樂團演出,成為演出率最高的中國管弦樂作品,並由多家機構出版成唱片。鮑元愷從教四十餘年,他的部分作品被選入中國大陸的中小學,各個年級的音樂課本,作為欣賞教材。他的許多學生已經成為蜚聲樂壇的作曲家或教育家。 BAO Yuan-kai (1944–)BAO Yuan-kai is a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He has served as the head of the Composition Department at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 professor at Nanhua University in Taiwan,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rt at Xiamen University. He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44. In 1957, he studied at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Middle School. In 1961, he beg

吳祖強

A0002 吳祖強(1927.7.24 ~ 2022.3.14) 吳祖強,作曲家、教育家,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原籍江蘇武進,1927年7月24日出生於北京。小學和中學時代在音樂家盛家倫、張定和的影響下立志學習音樂。1947年,入南京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師從江定仙。1952年,在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赴蘇聯留學,入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學習。1958年,畢業歸國,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1958年至1986年先後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講師,中央樂團創作組組長,中央音樂學院臨時領導小組副院長、院長,文化部黨組成員等。1986年至1996年任中國文聯黨組書記,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至2001年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曾兼任國際音樂理事會執行委員,國家教委藝術委員會委員等。2019年9月離休。他的重要作品有:弦樂四重奏、交響音畫《在祖國的大地上》、清唱劇《與洪水搏鬥》,與杜鳴心合作的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的音樂,與王燕樵、劉德海合作的琵琶與管弦樂隊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等。還將《二泉映月》、《聽松》改編為弦樂合奏,《江河水》》改編為二胡與管弦樂隊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編為琵琶與管弦樂隊協奏曲。2022年3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WU Zu-qiang (July 24, 1927 ~ March 14, 2022)WU Zu-qiang was a composer and educator, the former Vice Chairman of th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CFLAC), and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CCOM). He was born on July 24, 1927, in Beijing, with ancestral roots in Wujin,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hi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years, influenced by musicians SHENG Jia-lun

何占豪

A0003 何占豪(1933年8月29日 -),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嘗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歷任多屆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33年8月29日,出生於浙江諸暨何家山頭村的農民家庭,自幼受越劇迷的祖母影響,愛好越劇。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團。1952年,加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任揚琴、月琴演奏員,開始學習小提琴。1957年在第2屆浙江省戲曲會演獲樂師獎;同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小提琴專業,後轉入作曲系,專攻作曲,從師丁善德,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校期間,與同學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討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1959年,與陳鋼以中國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為題材,合作創作以越劇音樂為素材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演出大獲成功,成為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方音樂完美結合的典範。其它主要作品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幻想曲》、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臨安遺恨》、《西楚霸王》、《陸游與唐婉》、《茉莉芬芳》、揚琴協奏曲《羅蘭情》……等。2013年,獲第九屆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上海市委宣傳部授予“上海文藝終身榮譽獎”。2019年,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顧問。 HE Zhan-hao (born August 29, 1933 – ) is a composer, conductor, violinist, and music educator. He has served as a professor at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held various positions in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including Vice Chairman of the Shanghai Musicians’ Association. He was born on August 29, 1933, in a peasant family in Hejiashantou Village, Zhuji, Zhejiang Province. Influenced by his grandmother, who w

冼星海

A0001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 – 1945年10月30日) 冼星海,作曲家、鋼琴家。祖籍廣東廣州府番禺縣(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1905年6月13日出生於澳門,曾用名黃訓、孔宇,1911年,隨母親到新加坡,在養正學校(今養正小學)讀書,進入學校軍樂隊接受音樂訓練。1918年,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附屬中學並學習小提琴。1926年,他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修讀音樂系。1928年,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9年,到巴黎師從提琴家保羅•奧別多菲爾和作曲家文森特•丹第和保羅•杜卡斯。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巴黎聖樂學校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救亡群眾歌曲之創作,並為多部電影及話劇配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再往武漢負責救亡歌詠工作。1938年10月1日,他與新婚不久的妻子錢韻玲,一同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期間創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赴蘇聯學習與工作;期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因勞累和營養不良,患肺結核病,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於莫斯科,在當地安葬,獲「人民音樂家」稱號,至1980年代,骨灰移回中國,最終安葬於廣州,建有冼星海墓。 XIAN Xing-hai (June 13, 1905 – October 30, 1945) was a composer and pianist. He was born in Macau, with ancestral roots in Panyu Coun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urrently part of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His original names were HUANG Xun and KONG Yu. In 1911, he moved to Singapore with his mother and studied at Yangzheng School (now Yangzheng Primary School), where he joined the school military b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