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孫于涵

孫于涵,本名孫金鳳、浙江省鄞縣人,居住在台北。早年習古箏於梁在平教授、魏德棟老師,學山水畫及工筆仕女於王君懿老師。1976年從學於孫毓芹老師,習古琴與斵琴。遵師囑先由師姊陳美利啟蒙,傳授數曲。斲琴上且問學於師兄弟葉世強、林立正、陳國興與西安李明忠琴友。2004年學樹漆於賴作明老師。在田園寧靜中撫琴,潛心古琴的修復及研究。現為北京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  台北「明溪山房」主人。

黃永明

黃永明,自幼受父親黃體培先生之傳統音樂薰陶啟蒙。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淡水國中音樂教師、台北市立國樂團中阮、古琴演奏團員、佛光山台北男眾佛學院古琴教師、華岡藝校古琴教師。2011年自台北市立國樂團退休,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古琴講師。1993年9月、1998年4月、1999年5月曾舉辦個人古琴獨奏會。任職台北市立國樂團期間,由於樂團任務、演奏曲目廣泛,演出形式多樣,除了演奏傳統琴曲曲目之外,曾與國樂團、交響樂團、京劇、歌仔戲、越劇、昆曲、南管、舞蹈、佛教梵唄、鼓樂等團體以伴奏、獨奏、小合奏或協奏跨界合作演出。目前致力於移植、改編琴曲,以利初學琴者,並將琴樂與現代結合,以展現當代古琴音樂發展的樣貌。

李楓

李楓,字哲芬。1970年始學箏,師事梁在平教授,專研梁派箏曲,並參與記譜工作,先後整理共30多首。因受梁老師以琴入箏曲風啟發,對琴產生莫大興趣,1971年開始跟隨吳宗漢教授學琴。老師赴美,遵囑繼續向陶築生老師學習。有感于書法與古琴有密不可分的關聯,1974年暮春,因陶築生老師介紹,入劉大鏞老師門下,最感激劉老師循循善誘,帶我走進中國藝術殿堂。1975年,經劉老師介紹,繼續跟隨孫毓芹老師習琴。1991年起因張清治教授推薦,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古琴教師至2014年止。2003年起至2012年止受聘為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古琴教師。1998年出版古箏CD《柏舟─16弦箏的無言歌》。1999年出版古琴雙CD《嘯月琴韻》。2003年出版古箏CD《箏曲掇英─梁派箏曲》。2005年出版古琴雙CD《絲桐清音》。2011年出版古琴雙CD《絲桐清音別卷》。

陳國燈

陳國燈,台北市人,1950年生,於高中及大學時期即熱愛民族音樂,1980年入民族藝師孫毓芹先生門下,研習古琴,至先生仙逝,習琴迄今已近四十年。1985年擔任「和真琴社」的創社社長。2000年參與台北市立國樂團所舉辦的百琴展及古琴學術交流,擔任現場古琴演出人。2001年開始於台北市長安東路成立古琴工作室收徒授課。2008于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開設古琴藝術與彈奏課程。2009年10月3日於高雄市舉行「瑤琴舞秋風」音樂會,是為個人首場古琴獨奏會。2010年11月參與廈門大學等聯合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古琴分論壇—朱熹琴論與當代社會」,發表〈古琴音樂的現代意義〉,並在古琴音樂會中演奏古琴。2011年參與儒苑琴聲系列校園古琴音樂會。2012年6月起 在永和宗教博物館停雲書院開古琴課。近年已從職場退休,專心從事古琴學術研究、教學、演講及打譜等工作,努力推廣、保存珍貴的古琴文化。

莊洗

莊洗,本名莊秀珍,台灣新竹人。1972年始,從故古琴家孫毓芹先生習琴。彼時方從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對於老師那充滿人文意趣的琴風十分嚮往。孫老師教學極重傳統藝術理念,下指要求醇厚真實,取意取韻均有文學的意想,實為典型的文人琴家。莊氏自覺歷十五年的前半撫琴歲月,從未遠離孫師的美學範疇。後至中年,為禪道思想所吸引,內心追求靜定境界,歷數載之探索,琴風轉呈曠遠與淡泊,此時即刻意將此心境融入《鷗鷺忘機》與《漁歌》兩曲;並於1992年參加「和真琴社」海峽兩岸古琴交流活動,於北京、上海、杭州各有演出與雅集。莊氏自覺此次造訪彼岸,彷如為生涯作一短暫結論。爾後,大半時光從事古琴教學,於2002年與學生共組「天穆閣琴社」,盼將此一絕學由後輩琴人承傳。此後十年之間,戮力於打譜工作,自覺深有所獲,前後有《山居吟》、《列子御風》、《滄江夜雨》、《碧澗流泉》、《鶴鳴九皋》等諸曲。每一曲皆與各家琴人之詮釋迥異,也以自家風格彈奏《水仙操》。

陳國興

陳國興,廣東新會人,1951年生於吉隆玻,為台灣著名古箏演奏家,自幼愛好國畫及音樂等傳統藝術,在馬來西亞曾加入吉隆玻百靈藝術團。古箏受藝於彭光甫先生,先後巡迴於馬國各地表演外,並多次在電台及電視台演奏錄音。除精通箏外,並兼擅書畫及篆刻。曾從覃業興、余斯福、鍾正山、黃崇禧、黃子貞等位名師學習繪畫、書法及篆刻,辦有多次書畫篆刻展及古箏演奏會等。1976年曾獲雪蘭莪州華文書法比賽隸書組冠軍。1979年因熱愛中華文化遊藝寶島,成為台灣第一位21弦古箏演奏家,被喻為「台灣21弦古箏開拓者」,在台多年除從事箏藝教學及推廣演奏外,並曾代表台灣、馬來西亞參加國際箏樂演奏會及國際古箏名家有聲出版之錄音。在台亦拜在王昌惠、歐豪年、盧清遠等國畫大師門下。精研工筆及嶺南畫派,1983年起再隨古琴大師孫毓芹先生學習古琴及技術,深受孫大師器重並讚許他「秉賦甚厚,天資頗高,舉凡傳統文化、音樂、繪畫、書法等,無不虛心研究,均能勾深撮要,窺其堂奧」。陳國興亦曾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國立藝專國樂科、華岡藝校國樂科等校。陳君不僅琴藝卓越,又精於書畫篆刻、修琴制琴,集音樂與藝術於一身,誠為國樂界難得人才。

陳成渤

陳成渤,錢塘樵人,1987年始習琴。初,啟蒙於杭州老琴家徐匡華先生,後師從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2002年創辦太音琴社。2003年以《白雪》一曲受邀參加第五屆全國古琴打譜會,後陸續在杭州舉辦“全國中青年古琴音樂家音樂會”、“天籟之音—浙江圖書館古琴音樂講座”、“中國國際西湖琴會”等大型古琴文化活動。陳成渤孜於琴學二十五載,打譜整理了《梅花引》、《烏夜啼》、《猗蘭》等諸多浙派傳統古琴曲,改編配器日本民謠《櫻花》,多次舉辦古琴音樂會,為琴道之弘揚而努力堅持不懈。陳成渤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中國琴會)副秘書長、太音琴社社長。

黃德源

黃德源,一九四四年四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現任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理事、中國琴會理事、中國古琴學會理事、浙江省琴會常務理事、浙江省西湖琴社理事、浙江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溫州市古琴協會會長。一九五五年師從我國著名浙派古琴大師徐元白先生及夫人黃雪輝女士學習古琴。一九七八年在上海、一九七九年在北京親受老一輩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和吳景略先生的指導;他彈奏和改編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得到了二老的讚賞和好評。黃德源幾十年撫琴不輟,並致力於古琴的推廣和傳承。既繼承和發展了浙派古琴藝術的細膩、深刻、純真、質樸,又吸取了其它各派的古琴藝術特點,從而形成了他的古琴演奏獨特風格。他演奏的古琴曲目很多,最為突出有《瀟湘》、《梅花》、《漁樵》、《平沙》、《普庵》、《思賢》、《醉漁》、《鷗鷺》等,並被譽為「黃醉漁」。同時他還培養了大批的古琴學生,為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古琴藝術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峰

張峰,少年起習琴,啟蒙於揚州已故琴家胡蔭乾、梅曰強先生,後師從於南京琴家馬傑先生,2001年進修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師從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龔一先生。曾獲文化部舉辦的首屆青年藝術大賽民族樂器獨奏比賽古琴青年組銀獎、首屆全國古琴大賽青年職業組優秀演奏獎。2002年創辦大音琴堂張峰古琴工作室,負責廣陵琴社的教學、演出及對外宣傳等工作。多次舉辦古琴公益講座及音樂會,先後擁有海內外學生達一百多人,為古琴的推廣、發揚及傳承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趙燁

趙燁,1982年5月出生於揚州廣陵派古琴世家,自幼跟隨外婆劉蓉珍、舅舅劉揚、廣陵派第十一代傳承人梅曰強、著名古琴家龔一先生等學習古琴,於2000年考入天津音樂學院師從李鳳雲教授,2006年舉辦個人古琴獨奏音樂會,2007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專業古琴教師、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國家一級社團)、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古琴學會理事。趙燁曾榮獲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民族樂器獨奏大賽古琴青年專業組銀獎、第三屆《龍音國聲獎學金》民樂比賽優秀獎、第四屆《龍音國聲獎學金》民樂演奏比賽三等獎;多次參加國內重大演出、古琴學術研討、古琴打譜等活動;為江澤民、李鵬等國家領導人專職演出;於2006年1月、2008年11月出訪美國夏威夷、北卡、南卡、華盛頓等地,在各地孔子文化學院演出、講座;主要作品有:《綠色》(2006年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央視第九頻道)、《論語選吟(108章)》古琴配樂(2010年)、CD《山居》(2012年);發表的論文有:《從七首琴曲看劉少椿古琴演奏特徵》(2007年碩士論文)、《廣陵派古琴藝術初探》(2009年)、《劉少椿古琴演奏風格初探》(2009年)、《淺析打譜》(2010年)。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