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熾:粵樂與國樂名家、高胡演奏家盧家熾先生一九一七年生於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法律系畢業。少年時熱愛中西音樂,經常與三五知己結伴拍和唱酬於廣州西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遷居澳門,以音樂為職業,在西樂夜總會及粵劇戲班擔任“頭架”音樂領導,聲名鵲起。
和平後,盧家熾先生移居香港,專事歌壇音樂、電影配樂、作曲與國樂的演奏工作。昔日“中聯”、“桃源”等電影公司之經典電影如《家》、《春》、《秋》、《慈母淚》、《夜光杯》等的配樂及主題曲,全是他的作品。
其後與黃呈權醫生、張永壽先生合力從事推廣與革新國樂的種種活動,包括把傳統的“廣東音樂”和“國樂”帶入當時的“中英管弦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前身),並參與樂隊的公開演奏。
一九四八年起,盧家熾先生開始參與香港電台節目的演出。
一九五三年往南洋一帶,與名藝人小燕飛、梁瑛登台演出,掀起當地粵曲熱潮。
一九五五年擔任香港電台粵曲節目《弦韻歌聲》與《空中歌壇》的音樂領導。
六十年代,盧家熾先生活躍於本港樂壇,他是首屆市政局香港中樂團的團長(其名銜相當於總監)。本港校際音樂比賽多次聘他擔任評判。他提拔後進,對推動業餘中樂活動作出重大貢獻。他又曾出任多屆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學位試的委員……。
他與香港電台的工作關係非常密切,一九六三年起籌辦《菊部新聲》粵曲比賽,歷十數年方告停止。一九六五年四月一日,由盧家熾先生領導的“香港電台粵樂隊”正式成立,擁有十二位合約隊員,每逢星期日下午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另外,亦在工展會、大欖涌戒毒所、天后誕戲棚和公園等場地演出。港台粵樂隊的成立,不僅對推廣粵樂、提高粵樂演出質素起積極作用,同時亦為後來“龍翔劇團”的誕生,奠定了穩固基礎。
一九六八年五月,香港電台“龍翔劇團”正式成立,團中演員來自廣播劇組二十位藝員,由盧家熾先生領導的香港電台粵樂隊負責拍和。
一九六九年盧家熾先生赴美國紐約為華僑學校籌款表演,並在美國各城市文化機構示範演奏。旅美期間,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特別邀請他作專題研討。
一九七○年七月,盧家熾先生率領“香港電台粵樂隊”及“龍翔劇團”赴日本大“世界博覽會”表演;一九七三年起,參加香港藝術節演出;七五年五月領導“香港電台粵樂隊”和“龍翔劇團”於英女皇訪港期間作御前表演。“龍翔劇團”成立於香港粵劇面臨沒落厄運的年代,在惡劣環境中苦鬥,對維持粵劇這傳統藝術,功不可沒。
一九七八年,盧家熾先生因個人理由辭去電台工作。
八十年代初,盧家熾先生赴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愛蒙頓等地演奏,備受華僑稱賞。
一九八三年由加拿大返港後,盧家熾先生繼續為香港電台多個戲曲和音樂節目擔任主持,包括:《嶺南絲竹》(八三年)、《舊調重聞八大曲》(八四年)、《嶺南歌樂》(八五年)、《那得幾回聞》(八八年)、《粵歌弦韻話當年》(九○年)。
一九八六年,盧家熾先生獲香港民族音樂學會頒授“榮譽會士”,並主持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的《粵曲粵樂茶寮》首個講座。
一九八九年盧家熾先生參與策劃在香港文化中心揭幕活動之一《粵歌弦韻六十年》大型演出。翌年,又參與策劃亞洲藝術節節目之一《粵歌雅詞六十年音樂會》,並擔任全場拍和;他在這兩項演出中,親力親為。而該兩次粵曲粵樂會可說開啟九十年代帶學術性及“文化”氣息的同類音樂演出的先河。
一九九○年,盧家熾先生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長者”,以表揚其推動粵曲、粵樂的貢獻。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盧家熾先生被邀請參加由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香港民族音樂學會聯合主辦的《粵劇國際學術研究會議》,與黎鍵先生共同發表了題為《粵曲拍和藝術初探》的論文,作為他對傳統粵樂拍和藝術的一個初步小結。同年,他又主持《粵曲唱腔講座》,以“八大曲”、“師娘腔”、“女伶腔”、“平喉四傑”為題,綜覽粵調唱曲自一、二十年代以來粵曲曲藝早期的藝術流變。此外,他亦出任在廣州舉行的《一九九二粵港業餘粵曲大賽》決賽主席評判,該項活動亦是省港兩地曲藝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自一九九○年,盧家熾先生多次被邀請回到國內參加與廣東音樂、粵曲拍和等有關的研討會及各類比賽評判,成為粵港兩地備受尊崇的粵樂家。
盧家熾先生德高望重,在粵樂界和國樂界都享有崇高的清譽。他一生廉潔自持,品格清高,平生樂於助人,並積極扶掖後進,他對粵樂、粵曲、粵劇的推動不遺餘力,數十年來,經他指點教誨的粵劇名伶不知凡幾,他之溘然長逝,實為省港粵樂界及粵劇界的一大損失。可是,盧家熾先生的典範長存,他對香港粵樂與國樂的貢獻更長存香港的藝壇之中,永不磨滅。
粵樂名家盧家熾,一九一七年十月八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病逝於香港,終年七十九歲,原籍廣東省新會縣,自幼酷愛音樂,十二歲即經常在電台演奏廣東小曲,十六歲時演奏陳俊英的《凱旋》,並創造了一個優美的華彩樂段,大獲成功,事後灌成唱片。同時也善二弦、高胡、和揚琴等各種樂器,他參加廣州小薔薇樂社,並創作《薔薇曲》為社曲。一九三七年,移居澳門,一九四六年,再移居香港專事歌壇音樂、電影配樂、作曲與音樂的演奏工作。一九四七年,開始參與香港電台節目的演出,一九六五年四月一日「香港電台粵樂隊」正式成立,盧氏領導該隊將近千首的「廣東音樂」有聲化,居功至偉,又領導該隊為一九六八年五月成立的「香港電台龍翔劇團」拍和演出超過五百場。一九七八年,於電台退休後移居加拿大,一九八三年,重回香港電台服務,一九九二年,赴穗出任省港澳粵曲演唱大賽和省港澳廣東音樂演奏邀請賽首席評判。一九九○年,七十三歲時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長者」,以表彰其推動粵曲粵樂的貢獻。
LOO Kah-chi
LOO Kah-chi was born on October 8, 1917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assed away of illness at the age of seventy-nine on May 29, 1996 in Hong Kong. His ancestral home was in Xinhui, Guangdong province. He loved music since he was young and always broadcasted Cantonese music in radio stations in Guangzhou. When he was sixteen, he played CHEN Jun-ying’s Triumphant well and added a cadenza to it. Later, he recorded it to Pathe’s phonograph record. He was a member of a reputable amateur music association in Guangzhou. In 1937, he moved to Macau and later on to Hong Kong. After the war, he settled down in Hong Kong and was active in the film music business. He began his long association with the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 in 1947. In 1965, he formed the Chinese Cantonese Band of RTHK and recorded down nearly a thousand pieces of Cantonese music. The band also became the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ung Cheung Cantonese Opera Troupe in 1968, where he led the accompaniment section. In 1978, he left RTHK and shifted his attention to introduce Cantonese music to several Canadian cities in the early 1980s. In 1983, he returned to Hong Kong and hosted more programmes for RTHK. In 1992, he was honored as the chief adjudicator of the Guangzhou-Hong Kong Cantonese Operatic Si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