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吉村七重

吉村七重(Nanae Yoshimura)是日本著名的箏樂女演奏家、日本現代古箏研究所代表。自1971年以來,與古典古箏音樂一起致力於研究20弦古箏,以尋找新的表現形式,並作為代表日本的演奏家活躍起來。作為該樂器的專家,與許多作曲家合作,從獨奏作品到與管弦樂隊的協奏曲,並首演了 100 多部作品。尤其是從 1988 年開始的委託演奏系列,與西村朗、吉松隆等各個年齡段的作曲家合作,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自1986年以來,他作為獨奏家被邀請到歐洲、北美/中/南美、亞洲和中東的音樂節,為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得到文化廳藝術獎、93年第三回出光音樂獎、94年第一回日本傳統文化振興獎、99年中島健蔵音樂獎。為推廣古箏做出了貢獻。目前在吉村七重箏研究所培養年輕古箏奏者。

董曉琳 (DONG Xiao-lin)

董曉琳,琵琶演奏家。1980年2月出生於山東濟南,7歲的時候,母親說這麼修長的一雙手,不學習琵琶真是可惜了,遂從劉錫剛、田毓成二位老師啟蒙。1992年,考上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先後師從於吳俊生、周慧、任宏和董楠老師。1998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本科,師從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2005年獲得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曾獲得 CCTV中國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殊榮。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琵琶大賽銅獎。改編創作琵琶獨奏曲《昭君怨》《夜深沉》,著有論文《論劉德海的琵琶創作理念》。演出足跡遍佈世界,多次出訪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荷蘭、希臘等30多個國家。曾與中央民族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布拉格廣播交響樂團、俄羅斯交響樂團等國內外樂團合作,並在甘乃迪藝術中心,卡內基音樂廳、維也納金色大廳、日內瓦聯合國中心、國家大劇院等一流劇院精彩演出。她堅持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精髓,演奏風格嚴謹細膩,沉穩大氣,音樂內涵表現深刻,充滿內在的張力,獲得國內外極高評價。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琵琶學會理事,2005年考入中央民族樂團,任琵琶首席。

馬杰 (MA Jie)

 馬杰先生,號石青,南京人氏,一九五七年出生,少時好墨弄琴,師從張正吟先生學習國畫及古琴,一九七六年從學於龔一先生,又得前輩樂人程午嘉、甘濤、張銳、梅曰強、林友仁等,悉心指導,先後參加了第二屆、第三屆的全國古琴打譜會,發表了論文《古琴繼承與創新》等。一九九二年,獲得杭州古琴邀請賽的“優秀演奏獎”。現為中國琴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幽蘭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幽蘭琴社社長。 MA Jie was born in 1957 in Nanjing. His first name is Jie and alias Shiqing. He is fond of qin and Chinese painting. During his childhood, he studied painting and the qin under ZHANG Zheng-yin. In 1976, he studied the qin under GONG Yi. After that, he visited many other musicians like CHENG Wu-jia, GAN Tao. ZHANG Rui, MEI Yue-qiang and LIN You-ren to enrich his knowledge. He has taken part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National Transcription of Qin Music Meeting. In 1992, he won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award in the Invitation of Guqin Competition in Hangzhou.

欒越 (LUAN Yue)

欒越,青年琵琶演奏家(原名欒玥) ,籍貫江蘇省江陰市,出生於北京。自幼學習琵琶,曾先後師從吳崇義、劉桂蓮、李景俠、魯長青、吳俊生、劉德海等諸位名家大師,更得到已故音樂界老前輩秦鵬章先生的指點。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師從著名琵琶藝術大師劉德海教授,目前執教於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化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朝陽區青聯常委,新聯會理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特邀專家、《民樂逍遙游》節目策劃主持,中國社會藝術水準考級評委。  1996年欒越作為參賽年齡最小選手奪得第四屆台北國際民族器樂協奏大賽第二名,開始嶄露頭角。曾錄製出版個人獨奏CD專輯《琵琶仙子》,及琵琶教學光碟。先後出訪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舉行專場音樂會逾百場。以溫婉、細膩的獨特演奏風格,博得“琵琶玉女”、“琵琶仙子”的美譽,知名華人陳香梅女士贊其為“中國的音樂大使”。2001年曾在中央電視台影視頻道拍攝的文藝電影《十面埋伏》中,擔任女一號,並擔任片中音樂指導和演奏。曾任“CCTV國際青少年夏(冬)令營才藝選拔賽”等大賽評委;多次榮膺大賽“優秀園丁獎”、“優秀輔導教師獎”。在音樂道路上欒越不斷探索,堅定地繼承傳統,又博採眾長,開拓創新,廣泛涉獵流行、搖滾、即興、宗教等多種形式跨界音樂,多次參加“迷笛音樂節”、“摩登天空音樂節”、“和平音樂節”、“賀蘭山搖滾音樂節”、“草原音樂節”等大型音樂節,令業內人士和音樂愛好者讚歎。欒越多才多藝,在樂曲創作、改編、編配上頗多建樹。長期擔任專場音樂會主持人,主持風格即興、自然、親切,贏得廣泛好評。從2004年始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主持《民樂逍遙遊》節目,向歐、美、非、澳洲數十個國家宣傳中國優秀音樂文化,成為獨具特色、影響深遠的品牌欄目。2014年,該節目榮膺國家播音主持最高獎項—金話筒獎。

王蔚

王蔚,又名王俏蔚,生於1966年5月,浙江遂昌縣人。出生於音樂世家,自幼隨父王剛強教授學習古箏,1978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84年升人該院本科,198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在校期間師從孫文妍,何寶泉教授;先後得到郭鷹、潘妙興、趙登山、韓庭貴、曹桂芬、任清芝、趙曼琴等名家的指點。是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常務理事、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古箏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音樂學院廿一箏團團長兼藝術總監;教育部學位中心論文評閲專家;韓國秋溪藝術大學特聘博士生導師。多次獲文化部“園丁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上海市文藝人才“優秀教師獎”;第十四屆“上海之春”優秀表演獎(最高獎);首屆上海音樂學院“優秀青年教師獎”;9次獲“賀綠汀基金(二、三等)獎”;並與國內外多個樂團合作並赴亞歐美及港澳台地區舉辦音樂會及大師班講座。作為當代古箏領域的著名古箏藝術家,其藝術成就被收入《中國音樂家辭典》《中國音樂家名錄》《華樂大典古箏卷》等。

盧家炳 (LO Ka-ping)

盧家炳先生,字秀石,號醉琴樓主人,齋名春雨草堂,原籍廣東省中山縣,一八九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於家鄉,一九八O年逝世於香港。盧先生二十二歲畢業於嶺南大學,其後曾任教中山大學,遷居香港後開辦盧氏英文書院;先生自十六歲開始學琴,一九三O年代於廣州曾從師容心言,一九五二年在香港退休後,自行打譜、研究與創作,其琴風韻味自成一家。曾與香港的國樂家組織“香港古典音樂社”,並任社長之職。 LO Ka-ping was born on February 22, 1896 in his ancestral home Zhongsha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assed away in 1980 at the age of 84. His first name was Sau-shek and his other name was the Master of the Drunken Qin-house. When he was twenty two, he graduated from the Ling Nam University. He was on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After settling in Hong Kong, he became the Principal of his own school in 1964, Lo’s English Academy. He began to learn the qin when he was sixteen. In 1930’s, he studied the qin under RONG Xin-yan in Guangzhou. Since his retirement in 1952, he took research in qin music and transcription. Besides, he was also fo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was the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Traditional Music Club.

董楠 (DONG Nan)

董楠,琵琶演奏家。1973年生於青島市,自幼隨母親學習琵琶,四歲即登台為國內、外友人表演。1983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屬音樂小學,師從周麗娟、張祖培老師學習琵琶,並同時學習鋼琴。以優異成績免試直升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89年獲ART杯中國器樂國際比賽表演獎。1992年考取中國音樂學院,成為著名琵琶大師劉德海的得意門生。1995年11月成功的舉辦了個人獨奏音樂會,並獲得琵琶界的讚譽。1996年第四屆台北市國際民族器樂協奏大賽中獲得第三名,並與台北國樂團合作琵琶協奏曲《祝福》,在台中、台東、高雄、花蓮等城市巡迴演出獲得觀眾好評。1996年11月11日受北京音樂廳的邀請同另幾位獲獎者舉辦了四合如意琵琶行音樂會獲得成功。1996年於中國音樂學院本科畢業,並在劉德海教授的大力推薦下留校任教。1997年考取中國音樂學院劉德海教授的碩士研究生。董楠在國內曾多次為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錄製大型音樂會節目及電視劇的配樂。曾被中國教育電視台“青春旋律”專題所採訪。

祁瑤

祁瑤,古箏演奏家與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會員、民進上海市委中青年聯誼會會員,現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箏演奏專業。

鄭珉中 (ZHENG Min-zhong)

鄭珉中先生,原籍福建閩侯,寄籍四川華陽,一九二三年生於寄居北京的書香世家,幼年求學之際即兼及古琴書畫。一九四六年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歷任科員、組員、副組長、歷代藝術組、法書銘刻組、繪畫組、銅器組、美術史組、金石組、工藝組組長、助理研究員。一九八三年評為副研究員,一九八六年經文化部評定為研究館員,授予古代工藝美術史專業研究館員職稱證書,一九九四年退休後繼續返聘,一九九O年被聘為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待遇。 ZHENG Min-zhong was born in 1923 in Beijing. His ancestral home was in Minhou, Fujian Province. His early education also included qin and Chinese painting. He was introduced to work in the Palace Museum in 1946. His job there covered the study on art history, epigraphs, painting, bronzeware, painting history, inscription and handcraft. In 1986, he was promoted to be a research scholar in ancient painting history. In 1990, he was appointed a member of National Relics Appraisal Committee.In his childhood, he learned the qin under WANG Xing-dong and LI Yu-xing and learned painting under LIN Yan-bo and WANG Ai-shi. In 1940, he started to learned the qin under GUAN Ping-hu from the vvery begining. In six years, he concentrated on practicing thirteen qin pieces, including Tune for a

詹澂秋 (ZHAN Cheng-qiu)

詹澂秋先生,名智濬,號水雲,別號襄陽學人,齋名梅雲館,祖籍湖北襄陽,出生於一八九O年,一九七三年逝世。法政專校本科畢業,一九一一年在山東濟南開始師從諸城派琴家玉露學習操縵,盡得王氏真傳,曾被譽為有「青出於藍」之說,詹先生之琴風,整體上繼承了王露的傳统,具有音韻寬厚,鏗鏘有力,華麗凝重,粗獷豪放,堅毅樸實,剛柔相濟的特點,是典型的山東風格,他特擅操《石上流泉》、《雙鶴聽泉》等曲。 ZHAN Cheng-qiu was born in 1890 and passed away in 1973. His first name was Zhi-xun, alias Shui-yun and his ancestral home was in Xiangyang, Hubei Province. In 1911, he started to learn the qin under WANG Lu of Shandong Zhucheng School. He inherited all WANG Lu’s Shandong qin features and skillful at playing A Stony Stream and Listening to the Murmuring Stream.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