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李慕良 (LI Mu-liang)

戲曲音樂家、京劇琴師李慕良,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於湖南長沙,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八日病逝於北京。李氏字孟鄂,幼年開始學唱京戲老生,九歲學京胡,十五歲拜馬連良為師,並開始為言菊朋操琴。十九歲開始向徐蘭沅學琴,二十二歲之後一直為馬連良操琴。他曾為京劇《赤壁之點》、《官渡之戰》、《趙氏孤兒》、《逼上梁山》、《海瑞罷官》、《闖王旗》及《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岩》等設計唱腔,並對京劇曲牌進行了大量的改編,其中《夜深沉》、《萬年歡》、《春夏秋冬》具有代表性。還創作了《新東方贊》、《躍龍門》等新的京劇曲牌。一九八二年,錄製了《李慕良京劇音樂十一首》的唱片及盒式錄音帶。  LI Mu-liang         LI Mu-liang was born on February 23, 1918 i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and passed away of illness on February 28, 2010 in Beijing. He was also named LI Meng-e and learning Peking Opera since he was young. When he was nine years old, he started to learn the jinghu. At fifteen, he learned under MA Lian-liang and started to accompany for YAN Ju-peng. At the age of nineteen, he started to learn the jinghu under XU Lan-yuan and accompanied for MA Lian-liang after twenty-two. He has designed operatic song melodies for many Peking Opera shows and has composed many new qupais. In 1982, he has recorded eleven jinghu pieces played by himself on phonograp

楊寶忠 (YANG Bao-zhong)

戲曲音樂家,京劇琴師楊寶忠,一八九九年出生於北京的梨園世家(祖父楊朵仙,父楊小朵均清末名花旦),原籍安徽,一九六七年文革時因凍餓逝世於天津。九歲從裘桂仙、陳秀華等人學戲。十二歲起,入「雙慶班」以「小小朵」藝名在京、津演童伶老生。十六歲因變聲輟演,改從孫佐臣、陳彥衡學京胡,並向俄人歐羅普學小提琴。二十四歲拜余叔岩為師,二十七歲再登舞台,先後與雪豔琴、尚小雲同台演出。三十二歲起,先後為孟小冬、馬連良、言菊朋、奚嘯伯、楊寶森等名演員操琴。善將小提琴演奏技術運用在京胡上,形成弓法快捷,音色剛勁清脆,表現力豐富的「楊派」風格。著有《楊寶忠京胡演奏經驗談》一書。一九五九年後,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天津市戲曲學校副校長。  YANG Bao-zhong         YANG Bao-zhong was born in 1899 in Beijing and passed away in 1967 in Tianjin because of hungry and cold. His grandfather YANG Duo-xian, father YANG Xiao-duo were both famous actors. His ancestral home was in Anhui. When he was nine, he learned acting from QIU Gui-xian and CHEN Xiu-hua. At the age of twelve, he acted the role of old man. And at sixteen years old, he started to learn the jinghu under SUN Zuo-chen and CHEN Yan-heng and the violin from a Russian musician. He became an actor again and learned under YU Shu-yan when he was twenty-four. He started as a jinghu accompanist when he was thirty-two and success

王樹仁 (WANG Shu-ren)

王樹仁,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原首席兼團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二胡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協全國二胡考級專家委員會委員。

傅定遠 (FU Ding-yuan)

傅定遠,著名擂琴演奏家,1933年出生。1949年考入中南部隊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二胡、板胡,後轉入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又學習了墜胡、古箏、獨弦琴等民族樂器,均甚出色。1954年,師從擂琴創始人王殿玉大師學習擂琴,自此數十年如一日,為繼承和發展擂琴藝術潛心鑽研,耕耘不輟,成績卓著。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奏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 “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曾任中國音協擂琴斫究會首屆會長、現任名譽會長、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客座教授。他曾多次為中央首長演出,深得稱讚;也參加接待外國領導人的演出;曾應邀與新加坡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樂團合作演奏;並赴歐、亞、美洲多國演出,均備受歡迎。過去,擂琴演奏的傳承只靠口傳心授,傅定遠對擂琴的演奏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在《人民音樂》、《中國音樂》等刊物發表多篇有關擂琴的論文;出版了《擂琴演奏法與曲集》、《傅定遠擂琴獨奏專輯》、《擂琴曲集》(與人合輯)等。

宋東安 (SONG Dong-an)

宋東安,1934年出生在山東省臨清縣,從小酷愛文藝,15歲師從擂琴藝術創始人、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王殿玉(1899—1954)先生學習揚琴、古箏、擂琴,在恩師身邊15年之久,是王先生的親傳弟子。1951年,宋東安跟隨王殿玉來到天津,先在“紅風曲藝社” 。1953年後,王殿玉由於生病長期在家休養,宋東安接下了擂琴演奏的班,加入天津市曲藝工作團,任擂琴獨奏演員。1994年退休。多年來致力於山東琴書的演唱、編曲、教學工作。

霍永剛 (HUO Yong-gang )

 霍永剛,青年二胡、板胡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青年民族管弦樂團團長。1978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先後師承著名教育家、演奏家劉明源和項祖英教授學習板胡和二胡。於1991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大學部本科,留校任教至今。  他在音樂方面有極強的領悟性,兼收並蓄南北方各家風格和演奏技巧、廣採博收,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具有較高的專業修養和藝術感染力。同時他在音樂創作上也頗有建樹。多次應邀赴國外演出。

牛長虹

牛長虹,板胡演奏家,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副主任,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副會長,文學碩士,為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第一位板胡碩士研究生,師從李恒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及項目組成員參與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及中國戲曲學院教研教改的十幾項科研項目。曾獲得北京市屬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作為主要完成人的 “從‘零件教學’到‘成品教學’的創新實踐” 項目獲得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多年來,在國內多個重要刊物、核心刊物發表十餘篇關於板胡與民族器樂教學演奏的論文;出版板胡教材《板胡地方風格技巧練習》和個人演奏DVD《牛長虹板胡音樂會》等;擔任DVD (2013戲韻管弦音樂會》的策劃、音樂總監;擔任DVD《三院校板胡教學交流會》的策劃、音樂總監等。多年來擔任板胡專業教學工作,為我國培養出了一批青年板胡演奏人才。教授的學生在文化部舉辦的文華藝術院校獎“第四屆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演奏比賽”“第六屆全國青少年民族樂器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北京音樂家協會、各個行業學會及各地方文化廳舉辦的等國內重要比賽中獲獎幾十人次。曾擔任文化部文華獎青少年民族樂器大賽評委、北京市高校教師職務專業學術評議專家、北京市教委藝術節專家評委以及國內重要賽事的評委工作。牛長虹的演奏風格濃郁、真摯感人、細膩淳樸,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大膽創新,多年來,致力於板胡戲曲風格演奏的研究與創新,創作了板胡獨奏曲《中原風》,與國內著名作曲家合作,委約創作並首演了《秦香蓮》《皮影宣敘》《絲韻》《氣貫長虹》等一批板胡協奏曲。應邀與國內各國家級樂團有成功合作,出訪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希臘、新加坡等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

王彩雲

王彩雲,中國首位京胡碩士研究生,現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先後師從淩仁和、黃金陸、吳炳璋、張素英、燕守平等名家, 2008年被收錄在《世界胡琴演奏家》名錄中。曾在北京中山音樂堂、寧波音樂廳成功舉辦了個人演奏音樂會,出版了《著名京胡 曲牌》《夜深沉—王彩雲京胡演奏音樂會》音像製品,出版了個人專著《綠漪譜韻—京胡演奏與技法研究》,與他人合著《京胡考級教程》。參與策劃過“全國首屆京胡音樂會”並參加演出。 2015年1月11日王彩雲的“炫彩流雲”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奏響。王彩雲用一把京胡,不僅為耿其昌、孟廣祿、袁慧琴、李勝素和于魁智的演唱做了珠聯璧合的伴奏,更演奏了五部與管弦樂團或大提琴合作的原創作品。王彩雲沒有把京胡只看作為戲曲演唱伴奏的主弦樂器,更把京胡的戲曲伴奏與音樂演奏兩方面都發揮到了極致,達到了兩輝煌的境界。

齊‧寶力高

齊‧寶力高,馬頭琴大師、作曲家、教育家。1944年2月25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旗哈拉胡少村,蒙古族人,是成吉思汗大兒子朮赤的後代,原莫力廟第五世活佛。1958年加入內蒙古實驗劇團,師從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為馬頭琴做了三次革新提高和發展。處女作《鄂爾多斯高原》創作於1963年,是馬頭琴史上的第一首齊奏曲目之一。1974年馬頭琴歷史上第一次出版了他的《馬頭琴演奏法》(蒙漢文)。1975年調入內蒙古歌舞團,1979年國慶三十周年文藝晚會上以《萬馬奔騰》榮獲作曲二等獎、演奏一等獎。1986年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馬頭琴樂隊——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隊。1993年日本大阪市國際室內音樂大賽中獲得特別一等獎。自1993年享受國家津貼。1996年全國沙拉西馬頭琴大賽中獲得“大師獎”。 1997年日本橫濱市世界和平文化音樂藝術節上榮獲世界音樂和平獎。2001年在呼和浩特市成功地舉辦了首屆國際馬頭琴藝術節並創吉尼斯紀錄,《萬馬奔騰》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2003年榮獲蒙古國社會科學院與成吉思汗大學聯合頒發的世界遊牧文化最高獎——成吉思汗獎章。2005年在世界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馬頭琴專場音樂會。2007年榮獲國家文聯和國家文化部雙重非物質文明傳承大師光榮稱號。2009年7月15日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並授予金質獎章。2015年1月獲得“2014中華文化人物”榮譽稱號。現任中國馬頭琴學會會長、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副院長、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創始人兼團長、蒙古國馬頭琴中心名譽主席、日本國國際交流馬頭琴協會名譽會長、蒙古國佛教大學名譽博士、蒙古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

English